(北师大)选修一历史 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内容摘要:

3、迁都洛阳答案意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弃卖田宅,漂居异乡” ,针对这一状况,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 5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它的实行()取代了宗主督护制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A B C D答案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因此,它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C孝文帝借南伐之 5、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答案建化的核心是农耕化,符合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选项应为 D 项。 9.洛阳伽蓝记成书于 5 世纪,书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成,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 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答案据时间判断,5 世纪时期处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书中描述的繁华景象是在北魏迁都以后。 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答案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 7、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答案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17 分,第 14 题 17 分,第 15 题 18 分,共 52 分)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北魏骑马武士俑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材料二男子授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妇女授露田 20 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 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 亩、女 9、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4 分)(4)结合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6 分)答案(1)说明: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土地制度:均田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措施: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度;统一度量衡。 (4)共同点: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 10、叙之义,不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7 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10 分)答案(1)主张 12、要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 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8 分)(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4 分)(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6 分)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