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选修一历史 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内容摘要:
2、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答案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倡导者主张权力来自人民,即民主政治。 中国最早倡导民主政治的是维新派。 3万木草堂是 19 世纪末康有为开办的新式学堂,它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的共同点是()A都讲授西方的政治思想B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C都弘扬中国的传统伦理D都引导学生研究新式制度答案务派创办新式学堂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的目的是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因此,双方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 4、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为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强答案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开设议院,变法图强” ,据此可知 D 项正确。 A 项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思想,B 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C 项为康有为的思想。 7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A培养维新人才B创办新式学校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治体制答案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意为要维 6、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措施是()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C精练陆海军,添造兵船D设立京师大学堂答案 项的措施斩断了八股守旧分子的出路,导致他们对新政的攻击。 111898 年 6 月 16 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斗争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要 8、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 因此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18 分,第 14 题 18 分,第 15 题 16 分,共 52 分)13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 ,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足”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 9、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 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6 分)(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 (8 分)(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 ,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 ,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4 分)答案(1)悲剧: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事件:“公车上书”。 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 (2)原因: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目的(政治上期望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挽救民族危机等)、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最新海量 11、析,失败原因可再现教材所学。 第(3)题,从字面意思入手,举例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原因答客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表明中日两国准备发起什么运动。 (4 分)(2)当时的中日两国在外部条件上相同的遭遇是什么。 两国的最终命运有什么不同。 (6 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认 13、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依靠人民群众。 历史意义:变法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三穆罕默德阿里认为“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 “真正的独 14、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 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6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认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6 分)(3)材料三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怎样的改革思想。 在梭伦、阿里、康有为等改革者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4 分)答案(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 如颁布的土地法令中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利;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减小变法阻力,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决裂,变法不可能成功。 (3)思想:学习西方,发展军事的思想。 精神:改革创新、坚强不屈、讲究策略的改革精神等。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解析三个设问中要求回答的思想都要通过对材料的意思进行提炼概括, “体现” 、 “特点”则可以根据提炼出的“思想”与所学措施对应回答。 改革家们的“精神”往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般是改革创新、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与时俱进、不畏旧势力、勇于牺牲的精神等。(北师大)选修一历史 第9章《中国戊戌变法》章末检测(含答案)
相关推荐
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问题探究 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 ,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 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种 类 特点 职业的读书 嗜好的读书 自由性 趣味性 鲁迅先生在这篇课文中谈到了哪几种读书的形式 ,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2、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力作,它反映出当时的俄国()A水上交通运输发达B沙皇重视发展国内交通C工业革命还未展开D交通运输水平十分落后答案9 世纪的英法等国已广泛使用汽船,俄国仍靠纤夫拉帆船,这说明俄国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 319 世纪 50 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生铁产量的 1/15。 同期英国铁路长达 千米,而俄国只有 1500 千米。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A俄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D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答案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的地位开始举足轻重,他们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反映了伴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31853 年前的日本与 1840 年前的中国的相似之处有()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A BC
的时候,被罢官撤职,贬谪流放,也是因为这些财物而受到危害。 •苟能起,又不艾。 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如果能够东山再起,他们的贪取行为就又不停止了,每天思虑着提高自己的官位,使自己的俸禄优厚,而贪取的行为更加厉害,以至接近于危险的境地,看着前人死亡的先例而不知引以为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他们虽然身材庞大
财而死的。 〔 形 〕 形体。 〔 魁然 〕 高大的样子。 〔 名人 〕 名字叫做“人” 朗读 蝜蝂者, 善 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 卬 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 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 涩 ,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翻译 •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所以史官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国君”。 第 4段重点词句 梦见叔带持 要 而哭,甚悲 (同”腰“) 已而笑, 拊 手且歌 (拍) 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 咎 (过错) 灵公遇 贼 ,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 (杀害) 韩厥告赵朔 趣 亡 (同”促“,急速,赶快) 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 恨。 (遗憾) 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 致 赵盾。 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 牵连 出赵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