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1课《适应新环境》(1)示范导学案内容摘要:
3、需要我们主动了解、维护和建设学校环境,还需要从心理上树立积极的态度,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以便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概括:(1)主动了解学校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学校各个部门的位置和功能、各种实验室以及教室等;人文环境包括校风校纪、办公特色、学校历史、教师特点等。 (2)尽快形成主人翁意识,悉心维护和主动建设学校环境。 (3)正确认识自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走近老师、同学,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节奏。 2进入新环境,我们应如何调适好心理状态。 点拨:同样是适应新环境,但此题则侧重于心理方面的适应,这既包括学习困惑,也包含交往困惑等内容。 概括:进入新环境,只要正确地认识自 4、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主观上努力,方法上得当,我们每个人都能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1)如果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只要注意调整学习动机,借鉴他人经验,改进学习方法。 便会在学业上取得进步。 (2)有想不通的事,主动找老师、同学谈谈心,可以得到放松和调适。 1作为一名初中生,新的生活开始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任务是()。 A让家长为自己选择一个好的班级B仅仅与小学同学交往C广泛结交新的同学,趁开学初,与同学们大玩一下D主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答案: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赖于良好的校园环境。 下列属于校园环境要素的有()。 清洁的教室整齐的桌椅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老师的治学态度ABC D答案:欣今年上初中了,她 6、课余时间在校园里东瞧瞧、西逛逛,很快就熟悉了学校的环境;还很善于交朋友,对班上的同学,不管他是否认识,都主动上前打招呼:你叫什么名字。 小学在哪儿读书。 家是哪儿的。 多大了。 愿意与我交个朋友吗。 简直就是一个打开了的话匣子。 他才到新学校不到一个星期,人缘很好,交了很多朋友,大家也很喜欢他。 (1)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2)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更快地适应初中学校这一新的环境。 答案:(1)作为一名初中生,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适应新的环境。 我们要主动了解和适应新环境,自觉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中学生的角色,尽快融入初中生活。 (2)主动了解学校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尽快形成主人翁意识,悉心维护和主动建设学校环境。 正确认识自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跟老师和同学交往,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1课《适应新环境》(1)示范导学案
相关推荐
2、,不造成他人的痛苦,节制自己的行为举止,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痛苦的根源。 2善良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善良是我们内心对他人的友好态度,是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3善良的人最易赢得友谊和朋友。 善良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友谊之门,为我们赢得朋友。 4善良需要真诚的心。 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真挚情感。 伪善终将遭到人们的唾弃。 5以善良之心回报友善之情。 在生活中
2、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权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受到法律的保护。 2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法律只保护我们正当、合法的权益,当我们超过法律的界限,就可能违反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3我国法律规定了许多青少年平等享有的权利。 例如,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抚养的权利、财产继承权等。 当我们的权利,尤其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抚养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
3、,发生矛盾或摩擦,应该谦让为上。 (6)学会道歉。 (7)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爱弱者。 (8)移风易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关心公益事业等。 2如何做到语言文明。 点拨:语言文明能使人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 作为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应努力做到。 概括:(1)在待人接物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在公共生活中,说话应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粗话,也不强词夺理
,新型资产阶级即将取代旧的种植园主。 本文的主人公爱米丽小姐就处在新旧统治交替的时代。 12/26/2020 The Background A Rose for Emily is a short story by American author William Faulkner first published in the April 30, 1931 issue of Forum. This
2、为基础的。 自尊不等于自恋。 3自尊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必备的操守。 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 的东西。 4自尊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 5自尊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实现成功人生的重要条件。 6自尊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强的基础。 一个民族的尊严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去维护和捍卫。 自尊才有可能自强。 一个民族只有不受制于其他民族才能崛起,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谈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 所以“轻重”一词还应理解为通常意义的“轻重”,即事物的轻重缓急。 启示: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语境。 (五)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 小 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 勉 之 至 王, 乃称霸哉。 (7)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 岂 管仲之谓乎。 特殊句式 实词积累 而不 勉 之 至 王 将 顺其美 岂 管仲之谓乎 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