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内容摘要:

师:小朋友唱的真棒。 老师还要对大家提高要求,我们跟伴奏唱唱。 注意第一遍唱在心里面,第二遍一起唱。 师:现在我们边唱边做做动作。 二、二声部拓展练习 :小朋友长得真动听。 老师也想加入你们。 听听老师在歌曲中加入了什么声音。 (师跟录音加伴读) 生:老师加入了大摆钟和小闹钟的声音。 师:你们听的很认真。 多有意思的伴读,小朋友想不想试试。 (师带学生加入伴读) 师:我们来合作吧。 老师唱歌曲,小朋友加入伴读。 注意我们是加入的伴读,声音要小一点。 小朋友看好歌谱,有大摆钟的地方加入大摆钟的声音,小闹钟的地方就加入小闹钟的声音。 师:现在,老师请一组小朋友唱歌,另一组小朋友伴读。 注意每个小朋友看好歌谱哦。 (教师及时评价指导) 三、总结。 第四单元 亲亲红领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亲亲红领巾》 奏:《出旗曲》 认:大鼓、小军鼓、镲 教学目标: 欣赏《亲亲红领巾》,感受歌曲欢快活泼明朗向上的情绪。 为歌曲加入伴奏,感受体验四二拍、四四拍歌曲节拍的特点。 认识大鼓小、军鼓、镲,了解其演奏方式,感受其音 色特点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大鼓、小鼓、大镲、队旗 VCD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先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乐器。 出示谜语: 肚大腹中空, 牛皮两边绷。 高歌庆胜利, 爱唱咚咚咚。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大、小鼓,先让学生认识大、小鼓。 提问: 你在哪儿见过大鼓和小鼓。 你会敲击大鼓和小鼓吗。 能想出一种和别人不同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尝试敲打大鼓、 小鼓,感受两种乐器不同的音响效果和不同敲击方法带来的不同音色。 ) 教师评价、鼓励。 二、欣赏《亲亲红领巾》 播放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的图片。 静心聆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的故事。 三、认识大鼓、小鼓、大镲 播放鼓号队表演的 VCD。 小朋友有没有仔细观察鼓号队里有哪些乐器。 (随学生回答展示音乐图片。 ) 下面请小朋友听一听,谁在和我们打招呼。 ( 1)(录音播放小鼓敲击的声音)让学生说出名称 录音播放小鼓的“自我介绍”。 问:你想试 一试吗。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节奏演奏) ( 2)教师指大鼓,让学生模仿小鼓的“自我介绍”给大家介绍一下大鼓创编节奏敲击大鼓。 ( 3)大镲:教师击大镲。 让学生说说对音色的感受,然后录音播放大镲的介绍。 师生共同边做演奏大镲的手势,边播放《亲亲红领巾》。 出示谱例: 大鼓: X — ︱ X X‖ 大镲: X — ︱ X — ‖ 小鼓: X X X X︱ X X X X‖ 分组让学生自己先练一练,然后每组推出三名学生上台演奏,为《亲亲红领巾》伴奏。 评选出两 组最佳小鼓手,予以奖励。 指导演奏《出旗曲》 四、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共产儿童团歌》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用饱满的气息,具有力点的声音演唱《共产儿童团歌》。 指导学生会模唱歌谱。 能用打击乐器合适的力度来为歌曲伴奏。 用整齐、神气的踏步来表现儿童团员的精神面貌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力度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大军鼓、小军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 看录像: 今天这节音乐课上,老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 你在短片中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吗。 这些小朋友是谁呢。 老师讲解共产儿童团: 同学们,你们其实都是共产儿童团的成员,共产儿童团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是解放军的名字。 共产儿童团里的成员们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等。 他们的口号是:准备着,时时刻刻准备着。 引出歌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刚才那部电影的插曲,名字叫《共产儿童团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三)学习歌曲: 请同学们看黑板: X X. X X X ∣ X. X X X X— ∣ ( 1)跟着老师边划拍边读节奏。 ( 2) 这两种节奏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可以把歌词有节奏的读一下吗。 请大家一起跟着钢琴来学唱这首歌曲。 ( 2遍,难点模唱) 歌词中表达了共产儿童团员怎样的愿望。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这首歌曲。 (坚定、有力的) 比一比,赛一赛:请男女同学来比一比谁的声音更有力。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机里的小朋友一起来唱,你能唱的和他们一样好听吗。 (边唱边做自由律动) (四)创编与活动 出示大军鼓、小军鼓 在黑板上有两种节奏,我们一起用手拍一拍。 X X X X X X X O X O 分别练习大军鼓和小军鼓的节奏,然后进行合奏(大军鼓是有力的,小军鼓是轻快的) 老师弹奏歌曲旋律,请同学们伴奏 你能边敲边唱吗。 分组表演: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师评价小结,进行适当的鼓励。 (五)全课小结,学生边唱《共产儿童团歌》边踩着鼓点走出教室。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快乐的节日》 唱 :《我是小鼓手》 教学目标: 欣赏《快 乐的节日》,积极创编舞蹈语汇,真实的感受节日喜悦。 学习用自然坚定的声音演唱《我是小鼓手》,体验进行曲风格的特点。 通过多次聆听、手势辅助、模仿演唱等方式,能较为准确表现附点节奏和大跳音程,体验“小鼓手”的自豪情绪。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跨小节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演唱。 教具准备:电子琴、音乐课件、卡片、节奏条 教学过程: 一、歌曲教学: 你们想成为一名小鼓手吗。 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表现小鼓手的歌曲,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 录音范唱。 大家有没有听出 歌曲中的鼓点声,谁来模仿一下。 (学生敲鼓) 示歌词,学生轻声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师范唱(教师便按 X X ︱ X X X ︱边敲小鼓边唱) 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在“哎 —— ”与“咚咚”的地方分句重点指导学生唱准音高,“咚咚”要唱得有弹性。 ) 完整的跟录音演唱歌曲。 问:唱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怎么样。 歌曲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高兴的心情。 你高兴的时候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心情。 用自己的方式边唱边表演。 二、欣赏《快乐的节日》 初步聆听、感受音乐。 有感情的读歌词。 感受 歌词的形象美。 观看舞蹈形式表现的快乐的节日,跟着音乐动一动,编一编。 演一演。 鼓励大家编排六一庆祝会的节目单。 第五单元 包子、剪子、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猜谜谣》 唱:《夏日的雷雨》 教学目标: 学会用明亮饱满、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夏天的雷雨》,并表现歌曲的情绪。 通过听赏山东和云南地域风格的童声对唱《猜谜谣》,了解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旋律特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明亮饱满、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夏天的雷雨》,并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谜语导入: 师: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两个角,抱着头。 上树顶,爬村头。 扁扁嘴,细长的脖。 坐着高,站着低。 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 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 听听人家是怎样回答的。 听录音范唱,整体感受歌曲。 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 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 ( 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 欣赏歌曲。 ( 1)反复听乐曲,并用动作模仿该种动物。 ( 2)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答。 ( 3)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 三、歌曲教学《夏天的雷雨》 导入 师:刚才我们猜了一个谜语童谣没有难倒大家,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谜语歌曲,小朋友们一起来猜一猜。 (老师范唱) 教师跟着录音范唱第一段两遍 学生填词 ( 1)老师刚刚唱完,你们已经跃跃欲试。 老师知道这个谜语难不倒你们。 老师有一个要求:请你们把答案用旋律唱出来。 ( 2)学生唱出答案 尊重学生的答案,答案可以有多个。 什么光发亮:闪电、星星、月亮、太阳 什么声音响:打雷、鞭炮、礼炮、飞机 什么落下来:雨点、雪花、冰雹 ( 3)填词 师:要是这三个答案都是说的天气现象,你说会是什么光发亮呢。 紧接着就是打雷、下雨了。 ( 4)给歌曲起名 如果学生说猜谜歌等引导:谜语歌很多,还能起的更有特色一些吗。 如果歌名起的太长可引导:歌名不宜起的太长,最好简洁一些。 ( 1)师生合作。 教师问,学生答。 唱到最后一句提示:你们猜出来了吗。 那让我们唱出来:我们猜出来了 ,猜出来 ( 2)全班分成两组一问一答。 ( 3)听歌曲录音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唱的。 他们唱的和我们可不一样了,请同学们仔细听。 学生:我们刚才是一问一答,他们是三个问题全部问完一起回答的。 ( 4)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 5)找出歌曲中难唱部分或不会唱的地方。 ( 6)跟着钢琴完整演唱。 背唱歌曲 ( 1)师:看来今天老师的问题都难不倒我们班的同学,老师再给同学出一个新的问题。 为什么先什么光发亮,再问什么声音响,最后再问什么落下来呢。 ( 2)总结:因为光的速度要 比声音的速度要快的多。 光的速度是 30 万千米 /秒,而声音的速度是 300米 /秒。 让我们记住这一自然现象你一定能背唱,赶紧来试一试吧。 ( 3)学生背唱歌曲 四、小结: 师:小小童谣真有趣,在短短的几句话里,有天有地有故事,还有许多道理。 出示谜面: 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我们身边有许多童谣、谜语,请小朋友回去收集一下,下节课我们让老师猜一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 《包子、剪子、锤》 认:八分 休止符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用明亮饱满、有跳跃感的声音演唱歌曲《包子、剪子、锤》,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并能背唱歌曲。 通过唱、听、说、动等多种音乐形式让学生感悟音乐,以“动”激情,以“动”悟乐。 教学重难点: 要求学生能用明亮饱满、有跳跃感的声音演唱歌曲《包子、剪子、锤》。 体会休止符、附点在这首歌曲情绪上渲染的点睛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教师播放音乐《健康歌》,带领学生配音乐做动作。 师:同学们,那么在课间时你都在玩过哪些游戏啊。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游戏想和大家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大家一定不陌生,找朋友,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手,老师来找朋友,当音乐停,老师找到的那个同学要回答一个问题,能做到吗。 (演唱《找朋友》的音乐,学生听着音乐拍手,教师走到学生中去继续找朋友的游戏,被老师找到的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 1:读出节奏 X. X X. X | X O | X X | X O | 包 子、剪 子、 锤 锤 锤 锤 X. X X. X | X O | X X | X O | 剪 子、包 子、 锤 锤 锤 锤 问题 2:找不同 X X X X | X O | X X | X O | 包 子、剪 子、 锤 锤 锤 锤 X X X X | X O | X X | X O | 剪 子、包 子、 锤 锤 锤 锤 生说一说哪个好,为什么。 出示切分节奏。 师:生活中的词和这个是一样的。 二、学习歌曲《包子,剪子,锤》 师:你能找出歌曲中的休止符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