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16版八年级上 14.1《全等三角形》教案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识别图形的全等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 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 复写纸、剪刀 3、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解析、后按要求在三个图中依次操作体验“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你发现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介绍对应边、对应角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读法、写法。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全等时,点 A 和点 D,点 B 和点 E,点 C 和点 F 是对应顶点,记作 3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 5、并可用分出来的图形是否重合来验证所得的结论巩固练习1全等用符号_表示读作_2等于三角形式子表示为_3A 的对应角是D,B 的对应角E,则C 与_是对应角;_是对应边,_是对应边,_是对应边4判断题:(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 )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布置作业1必做题:2选做题:。(沪科版)2016版八年级上 14.1《全等三角形》教案
相关推荐
分发挥音乐课益智、促体、辅德的功能。 三、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来演唱歌曲;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 初步欣赏一些小型的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了解 与兴趣。 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通过律动训练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通过集体舞教学,提
2、三个数学模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联想、思考等数学活动,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体验数学结合思想的意义,逐步提高学生借助这一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1
1、最新海量高中、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分类思想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感受几何学中基本图形的内涵3、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以及说理有据的意识,体会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重、难点与关键重点:了解三角形分类思想,弄清三角形三边关系难点: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领悟关键:从观察、联想入手,应用连结两点之间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一原理进行迁移教学过程一、情境合一
3、证);(2)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字母;(3)结合图形和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4)分析因果关系,探索证明思路;(5)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6)检查表达过程是否正确,试牛刀尝试写出下列问题的已知、求证并画图: (1)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顶角相等。 4、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请学生画图口答即可。 )推论 1
’, 此 之谓也。 ‛ 讨论第三则: 孟子认为在当时形势下 “ 王天下 ” 是容易还是困难。 实施方法 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走圹 诸侯为之驱民 易 易 难 ——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久病求艾、苟不志于仁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
的懦弱与郭唏 “ 不解衣,戒侯卒击柝卫太尉 ”对塑造主人公段秀实的形象有何 作用。 “ 列卒 ” 、 “ 取士 ” 、 “ 断头注槊上 ”“ 植市门外 ” 、“ 尽辞去 ”“ 解佩刀 ” 、 “ 笑且入 ” 等属于什么 描写。 “ 无伤也,请辞于军。 ”“ 尚书固负若属耶 ” 等属于什么描写。 刚正沉勇、不畏强暴、疾恶如仇 对比烘托。 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郭营士卒的肆志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