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化学 9.2《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A卷)》配套练习(含答案)内容摘要:
2、溶解,极,电压足够大时,+电时的总反应为=H)2+2H)2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极为 极为 极反应为 =H)极附近溶液的 极反应为 2H)2+2=是铝的工业制备、二是氯碱工业、三是金属钠或镁的制备。 下列关于这三个工业生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也可用其相应的盐,最新海量高中、对铝土矿进行提纯,解池中的阴极产生的是 电解时它们的阴极都是 计了如图 置于含有 N)6及酚酞的混合凝胶上。 一段时间后发现凝胶的某些区域(如图 生了变化,已知 用 N)6来检验(呈蓝色)。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区呈现蓝色7.(2013成都模拟)第三代混合动力车,可以用电动机、内燃机或二者结合作为动力。 汽车在刹车 5、两极共收集到气体 (标准状况),则除去的尿素为g(忽略气体的溶解)。 10.(16分)(2013汕头模拟)最新研究发现,用隔膜电解法处理高浓度乙醛废水具有工艺流程简单、电耗较低等优点,其原理是使乙醛分别在阴、阳极发生反应,转化为乙醇和乙酸,总反应为 22O 电 解一定浓度的乙醛拟乙醛废水的处理过程,其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1)若以甲烷燃料电池为直流电源,则燃料电池中 (填化学式)气体。 (2)电解过程中,两极除分别生成乙酸和乙醇外,均产生无色气体。 电极反应如下:阳极:4=2H 2O 阴极: =)电解过程中,阴极区 (填“增大” “减小”或“不变”)。 (4)已知:乙醛、乙醇的沸点分别为 从电解后阴极 7、则。 最新海量高中、形管中阴极质量的增加量答案解析1.【 解析 】 选 C。 精炼铜时纯铜作阴极 ,粗铜作阳极,A 项错误;工业上利用电解熔融的 方法生产金属铝,B 项错误;氯碱工业和金属钠的冶炼都用到了 极反应都是 2=C 项正确;钢铁的腐蚀通常为电化学腐蚀,该腐蚀过程中负极反应为 =D 项错误。 2.【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道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的快慢不同的原因。 【解析】选 B。 A 项,因溶液具有均一性 ,烧杯底端的溶液的浓度与上端相同,故腐蚀速率相同,A 错误;B 项,由 M 改置于 N 后,锌作原电池的负极,金应充当原电池的正极 ,明显受到了一定的保护,腐蚀速率减 10、 解析 】 选 B。 A 中碳酸镁高温分解 ;C 中 在阴极附近产生;D 中在电解时它们的阳极都是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注意以下 2 点:(1)分析图 a 装置正负极材料;(2)正负电极反应式。 【解析】选 A。 铁棒末段连上 时,端( 乙区)作负极,乙区发生的电极反应式:=铁棒另一端(甲区) 作正极, 甲区发生的电极反应式:O 2+2=4棒末段连上 时,区)作正极,丙区发生的电极反应式 :=4液呈碱性,酚酞变红;铁棒另一端(丁区)作负极, 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式:=遇 N)6 呈现蓝色 ,综上,A 错误。 7.【 解析 】 选 C。 汽车在刹车或下坡时 ,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则混合动力车上坡或加速时,电池处于放电状态。 充电相当于电解池, 放电相当于原电池。 A 和 C。(人教版)高考化学 9.2《电解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A卷)》配套练习(含答案)
相关推荐
想家 停止思想了。 (的心脏停止跳动了) 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 安乐椅 (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逝世了) “下午两点三刻”: ①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
no tes by listening to the recording. ①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for the f irst time to get its main idea. Explain the words: Japan, South Korea, language, memory ② Listen to it to find the necessary
发现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C.进行类比,表明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D.进行比喻,表明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这一段话主要阐明什么。 选择正确的一项 (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B.主要强调吃、喝、住、穿的重要性。 C.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D.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构成经济基础。 A C C 不仅
) 鲲 鹏( ) 抟 ( ) 迁 徙 ( ) 坳 堂( ) 草 芥 ( ) 夭 阏 ( ) 蓬 蒿 ( ) 蜩 蝉( ) 舂 粮( ) 蟪蛄 ( ) 大 椿 ( ) 斥鴳 ( ) 泠 然( ) 万 仞 ( ) 正音正字 m237。 ng kūn tu225。 n xǐ āo ji232。 232。 hāo ti225。 o chōng hu236。 gū chūn ch236。 y224。 n
e it. Explain that we can not take it out of a sentence because it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 We can use “who” “which” or “that” in defining relative clause. Read the examples on the page and
Teaching Aids: Th e multimedia and 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Presentation 1. Tell students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check their use of who which or that, a defini ng relative cla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