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化学总复习配套练习 章末测试(3)(含答案)内容摘要:
2、要的化工原料,其有关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用混酸中 ,途径更好地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最新海量高中、能力挑战题)已知 X、Y、Z、W 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 则 W、X 可能是()选项 W a(溶液D 氨水 选择题(本题包括 4小题,共 58分)8.(12分)(2013石家庄模拟)阅读以下内容,回答问题。 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焦炭法;水煤气(或 ;活泼金属置换法;电解法。 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工业上均有应用。 (1)一种无色气体 到另一种无色气体 B,得到 A,则 A、B 分别为(填序号)。 O 2 O O O 2( 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最新海量高中、炼、氧化碳、氢气或活泼金属等(3)钛(“未来钢铁”之称。 工业上常以:i+2反应在下列哪种环境中 进行(填序号)。 16分)钼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通常用作合金及不锈钢的添加剂,这种元素可增强合金的强度、硬度、可焊性及韧性,还可增强其耐高温强度及耐腐蚀性能。 如图是化工生产中制备金属钼的主要流程图。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反应的尾气可以再利用,写出应用该尾气制得的两种重要化学试剂_。 (3)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操作 1和操作 2,则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 (4)钼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三氧化钼,三氧化钼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课件尽 6、具有强氧化性,能与 生氧化还原反应。 O3【解析】选 B。 C 溶液加 成红色溶液,说明 C 溶液中一定含有 但无法判断 A 溶液中是否一定含有 原因是 A 中加入了酸化的 H+与 N 在一起具有强氧化性,能将 化为O35.【 解析 】 选 B。 从反应关系式上看,二者应该相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中 先通入一段时间的 么制得的 得的 量就比少。 【误区警示】本题容易错选 C,原因是考生只注重了题目提供的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 实验要点。 在做 实验时 ,要求实验前先通一会 出系统内的空气,实验结束时要继续通 故方案中制得 1 u 时,消耗的 .【 解析 】 选 C。 混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H+2N。(新人教版)高考化学总复习配套练习 章末测试(3)(含答案)
相关推荐
4、季地温差值最大应为地表。 春后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所以,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地温温度随深度随深度降低,所以,a 表示 9 月,b 表示 3 月;根据材料,C、D 错误;9 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青藏高原白昼时间变短,A 错误;3 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青藏高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物影渐短。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手法 ,作者的感受如何。 江南的植被 ——芦花 江南的植被 ——红叶 江南的植被 ——乌桕树 这幅图画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总体特征是什么。 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的感受如何。 芦花 红叶 乌桕子 野草 白色 红色 白色 赭色、绿色 (特点)色彩亮丽富含生气 • 手法一 巧用色彩 意 象 午后郊游 景物特点: 色彩浓艳亮丽,富有生机 作者感受: 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所用手法: 衬托对比,工笔细描
2、所占体积是 5.(2013衡阳模拟)在标准状况下,将 a L 液的密度为 g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w,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35 c.上述溶液中再加入 V 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述溶液中再加入 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c( )c(H+)c(. B. C. D. ) a 和 的总物质的量为 4SO 氨气时所得氨水的浓度不是 1 有当 氨气溶于水制得 1
4、铵除去铜器表面的氧化铜以便焊接,其反应为 422。 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填元素名称),氧化剂是 (填化学式)。 反应中若产生 0.2 气体,则有电子转移。 9.(14 分)有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H+、 、+、+、+、I -、 、 、 、 ,取该溶4N 33C24S2进行以下实验:(1)取 纸检验,溶液呈酸性,可以排除的存在。 (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 振荡后 以排除的存在。
些。 他们分别有哪些反应。 鹿 —— 死亡的警告 松林 —— 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 —— 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 —— 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 —— 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 —— “ 客观地聆听” 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隐藏着更深刻的含义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 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 但理解肤浅,直接 不堪造就的初学者 他们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 我 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 看法这一事实
g ji233。 瘠薄 j237。 b243。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 舛 chuǎn 玲珑 剔 透 (tī) 天 籁 l224。 i 簌 簌 s249。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 (第 1— 2段 ),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 (第 3— 8段 ),阐述肖邦故居及故居周围的环境以及四季的景色与肖邦 创作的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 (第 9— 12段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