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3单元第19课言情词三首内容摘要:

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 , “ 同病相怜 ” 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凌波 ”“ 芳尘 ”“ 锦瑟华年 ” 都指美女 ,都直接写出了女郎的美丽动人 , “ 月桥花院 , 琐窗朱户 ” 描写所倾心的人华美的居住环境 , 表现了主人公品格纯洁。 评价观点态度型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中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怒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 „„ 所有的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还包括评价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以及作者在诗中所写的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的态度的评价。 每一位诗人, 在其作品中表现态度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直白,如李白的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有的含蓄,如李煜的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有的隐晦,如王维的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有的张扬,如杜甫的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情景交融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往往不是直白的,而是隐含的,不是容易把握的,要仔细领悟诗作的隐含意。 总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感情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社会价值。 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样,这里的 “ 评价 ” 一般也只要求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判断,难度不会很大。 提问方式: 1 .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2 . 有人认为本诗表达这样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则是表达那样的思想感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 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 .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 名句 鉴赏 ]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鉴赏】 此句紧承上 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的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 “ 飞云 ” 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来,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 [ 素材 应用 ] 1 . 课内素材 虚怀若谷的晏殊 晏殊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 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他还能深谋远虑,第一个提出 “ 垂帘听政 ” 的建议,妥善解决矛盾,防止辅臣用事,大权旁落,显示了他随机应变的卓越才能。 晏殊多 年身居显位,却平易近人,到处罗致人才,唯贤是举。 范仲淹、孔道辅等当世知名人士都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 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成为北宋政治上、文坛上的重要人物。 仁宗听到晏殊去世的消息,罢朝二日,亲临丧事,敕葬许州阳瞿县的麦秀山,追赠司空兼侍中,谥 “ 元献 ”。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 “ 伯乐与千里马 ”“ 责任 ”“ 勤政 ” 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2 . 热点素材 晏殊故里沙河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 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 “ 农村社区 ” 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有 646 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晏殊故里沙河村名列其中。 晏殊故里沙河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自古素有 “ 七星伴月 ” 之称。 沙河村有着 1 100 年悠久的历史,是东南晏氏祖居地。 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晏氏子孙,占晏姓总人数 80% 以上。 千 百年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晏氏子孙,考取进士、举人者有三十多人,在朝廷为官者有一百多人,出生在沙河村的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就是晏氏家族的光辉典范。 【媒评文摘】 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 这种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 它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 —— 中华晏氏网 [ 佳作 领悟 ]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 1090 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 ,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 1071 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的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 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1089 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他的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他挥笔写下了 “ 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 ” 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进行调查。 次年 4 月,他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 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 “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 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 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 湖南北 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