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子》参考教案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识分子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都是 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 m。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 m。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和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 察、实验能力,推理、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2、是本节的重点;而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本节的学习中,更要注意科学猜想。 注重猜想能力的培养。 另外,更广泛的获取直观形象的材料,也是学习好本节的关键。 以学生观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概念的提出可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看图片得出。 在得出分子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体会猜想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 我国在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也做过贡献,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得出分子概念后要引导学生对于自然界 中确实存在分子 4、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呢。 厚厚的鞋底穿久了为什么底会越来越薄呢。 如书 96 页图 5示,铁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 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 你是怎么想的 呢。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认识分子”。 新课教学: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让学生阅读课文第 96 至 97 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 猜想”。 什么是“猜想 ”呢。 让 6、思想家对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一问题就有研究和记载: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由“金、木、水、火、土 ”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战国时期中庸也写道:“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什么叫分子 分子概念的来源: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后的 2000 多年中,科学家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实验。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家从实验中发现,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181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它称为“分子” ,而且任何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概念:能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何物 体,无论它们大小、轻重有何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 7、组成的。 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 请大 家一起看课本图 53 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 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引入: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 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 举例:春节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会回答: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教师适时肯定并提出下一个问题:对,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 为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