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2单元第10课酬赠诗四首内容摘要:

【答案】 新娘一大早就起床 , 在红烛光照中装扮 , 以待天明。 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 3 . 考试 、 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 【答案】 考试用 “ 拜舅姑 ” 来比喻 , 应试作文用 “ 画眉 ” 来比喻。 4 . 阅读张籍的《酬朱庆馀》: “ 越女新妆出镜心 ,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 一曲菱歌敌万金。 ” 分析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馀的。 【答案】 朱庆馀是越州人 , 越州出美女。 于是张籍干脆就把他比作越州美女 , 安慰他:你应该就像美女一样 , 要对自己的美丽有充分的自信。 你的文章犹如越女所唱的菱歌 , 一曲即价值万金 , 是珍贵的齐纨也无法买来的。 其实也就是明白地告诉了朱庆馀:放心吧 , 考官那边我已经搞定了 , 你就放心参加考试吧。 [ 名句 鉴赏 ]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鉴赏】 新娘对 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公婆欢心。 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 “ 低声 ” 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 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 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 常识 速览 ] [ 识作者 ] 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 柳宗元 柳宗元 (773 - 819) , 字子厚 , 祖籍河东 ( 现在山西永济 ) , 世称柳河东。 生于长安 ( 现在陕西西安 ) , 长于长安。 幼敏悟 , 4 岁时 , 母亲卢氏教以古赋 14 篇 , 皆能朗朗背诵。 贞元九年 , 进士及第。 这一时期 , 他在功名 、 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贞元二十一年 , 唐顺宗即位 , 33 岁的柳宗元为之礼部员外郎 , 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 , 为反对宦官专权 、 藩镇割据 , 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 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 7 个月 , 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 宪宗即位 ,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 ( 现在湖南零陵 ) 司马。 在永州 10 年 , 艰苦生活的磨炼 ,辛勤的创作 , 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元和十年 , 柳宗元奉诏回京 ,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 ( 现在属广西 ) 刺史。 柳州所处荒僻 , 环境恶劣 , 柳宗元 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 , 如释放奴婢 、 组织开垦荒地 、 兴办学堂 、 破除迷信落后风俗 、 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 4 年后卒于柳州 , 年仅 47 岁。 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柳宗元和韩愈齐名 ,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 是 “ 唐宋八大家 ” 之一。 他的诗幽峭明净 , 自成一家。 [ 探背景 ] 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 诗人时当壮年 , 正是大展宏图之际 , 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 , 使他忧危愁苦 , 心情难平。 《新唐书》本传言他 “ 既窜斥 , 地又荒疠 , 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 , 一寓诸文 ”。 为了排遣愁思 ,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 , 他与朋友浩初 和尚一同登山望景 , 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 , 更触动愁怀 , 真是 “ 登高欲自舒 , 弥使远念来 ” ( 《湘口馆》 )。 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 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 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 文本 精析 ] 1 .首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 运用了比喻 、 比拟的手法 ;把尖山比喻成剑铓 , 用 “ 割 ” 形成比拟 , 实现了触景伤情这种抽象行为的具体形象化。 2 . 第二句 “ 秋来处处割愁肠 ” 为何突出时间 “ 秋 ”。 【答案】 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 , 天气萧瑟 , 树木凋零 , 容易惹动愁思 , 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 , 诗人此时此刻 , 更是如此。 3 . “ 割愁肠 ” 短语照应了上文的哪个短语。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 割愁肠 ” 一语 , 是由 “ 似剑铓 ” 的比喻所产生的联想。 似剑铓的尖山 , 在萧瑟的秋季里 , 对遭贬谪的诗人来说 , 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 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 名句 鉴赏 ]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鉴赏】 诗人由 “ 望故乡 ” 而心生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