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单元第5课山水田园诗四首内容摘要:

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 , 试协律郎 , 定居洛阳。 60 岁时 , 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兴元 , 又奏为参谋 、 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 , 到阌乡 ( 今河南灵宝 ) , 暴病去世。 诗与韩愈并称 “ 韩孟 ”。 其为诗惨淡经营 , 苦心孤诣 , 多穷愁之词 , 属苦吟诗派 , 继承杜甫而别开蹊径。 五言古诗硬语盘空 ,多为自诉穷困和愤世嫉俗之作。 绝句质朴简练 , 有古乐府 神味。 有《孟东野诗集》。 [ 探背景 ] 终南山自魏晋至唐 , 一直是 “ 隐士 ” 的摇篮 、 旅游的胜地。 诗人在公务之余 , 曾有幸去游历终南山。 这首《游终南山》就描绘了终南山的险峻挺拔 , 借此表明了自己的理想 —— 走进终南山学参禅。 [ 文本 精析 ] 1 .如何理解 “ 日月石上生 ” 的 “ 生 ” 字。 【答案】 身在终南山深处 , 朝望日 , 夕望月 , 都从终南山高处初露半轮 ,然后冉冉升起 , 这就像从石上 “ 生 ” 出来一样。 一个 “ 生 ” 字从侧面烘托了终南山的险峻 、 巍峨的特点。 2 . “ 高峰夜留景 , 深谷昼未明 ” 两句诗突出了终南山的什么特点。 【答案】 “ 高峰夜留景 ” , 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 , 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晖。 极言其高 , 又没有违背真实。 “ 深谷昼未明 ” ,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洒满阳光之时 , 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 极言其深 , 很富有真实感。 3 . “ 路险心亦平 ” 的 “ 平 ” 有何 深刻内涵。 请结合 “ 山中人自正 ” 加以探究。 【答案】 “ 路险心亦平 ” 中的 “ 险 ” 是 “ 平 ” 的反义词。 上句诗已说明山中人正而不邪 , 那么 , 山路再 “ 险 ” , 心还是 “ 平 ” 的。 这里诗人以 “ 路险 ”作反衬 , 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4 . 诗人一味地赞美山及山中人 , 有何言外之意。 【答案】 诗人极力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 , 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极力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 , 就意味着厌恶山外 的人心恶险。 以 “ 到此悔读书 ,朝朝近浮名 ” 收束全诗 , 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 名句 鉴赏 ]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鉴赏】 “长风驱松柏”,“驱”字用得妙。 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 “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 “声拂万壑清”,“拂”字用得奇。 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 说“声拂万壑清”,就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起来了,使读者于看见万顷松涛之际,又听见万壑 清风。 [ 素材 应用 ] 1 . 课内素材 高山安可仰的孟浩然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 操,为当世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 “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 ,赞叹说: “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赠孟浩然》 )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 “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 “ 浩然亭 ”。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 作 “ 孟亭 ” ,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 “ 理想与现实 ”“ 情操 ”“ 高山仰止 ”“ 自我 ” 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2 . 热点素材 “ 孟浩然田园诗词论坛 ” 开幕 襄阳晚报讯 昨日上午, “ 孟浩然田园诗词论 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