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子》参考教案2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识分子【教学内容】:识分子 沪科粤教版 物理 八年级 第十章 第 1 课 (1 课时)【教材分析】:本节由三个段标组成,即德谟克里特的猜想、什么叫分子、分子的大小。 教材首先通过对宏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然后介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猜想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最终提出分子的概念。 并同时提出一切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 本节的后半部分又以图片和一个小活动说明了分子的大小是可测的,并用“油膜法实验” 测出了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书中以大量的图片以及文献资料增加学生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并以类比的方法来说明分子的大小,使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认 2、识;文中有关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明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 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在探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性质时,充分运用猜想和建立模型的方法,这是科学家采用的一 种非常有效的办法,也是 学生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图片资料与物理学史料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 4、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 【教学理念】:本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分子的概念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分子概念及其直径的理解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阅读法、实验与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来引入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姿多彩,千奇百怪,例如:屋檐滴水时间长 了,为什么能“水滴石穿 ”呢。 如书 96 页图 5示,铁 铲用久了为什么会变薄呢。 当我们走近花园时又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呢。 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对于这些问题,人类很早就在探究其原因。 你是怎么想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 5、来学习第一节“ 认识分子 ”。 二、新课教学: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让学生阅读课文第 96 至 97 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 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 猜想”。 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 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他把这种物质叫做“ 原子” ,意思是这种粒子是不可再分割的。 实际上在德谟克里特提出他的猜想之前,也就是公元前 11 世纪,我国古代最 7、不同,也不论它们是否有生命,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你能再找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能说 明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吗。 请大家一起看课本图 53 思考并讨论一下。 一座大楼、小石块是由分子组成的,大海中的水、一滴水由水分子组成,大的动物河马、小动物蚂蚁也是由分子组成的等等。 3、分子的大小师:我们学习了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知道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大量倒底有多少呢。 一粒沙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那么一个沙分子又有多大呢。 春节的 时候,我们很多同学喜欢买气球,买回家过几天后,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瘪了,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一些。 师:对 ,里面的气体分子跑掉了,我们不是把口扎紧了的吗。 为什么 9、结构示意图和金原子的结构图。 师: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m。 举几个很形象实例来告诉学生分子确实很小,这个直径相当于我们所学过的 1十分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书中 98 页图 5来 1空气中,约有 019 个分子,如果每秒让 1 亿个分子跑出来,要经过 9000 年才能使容器中所有的分子都跑出来;若有这么多砖块,它们能将地球铺满,且厚度达 120当 40000 层楼高;物质和分子的关系就像把一粒沙如果比做地球,那组成沙的分子就像地球中的一个小乒乓球。 这就是我们所 学习的微观世界,你觉得它奇妙吗。 今天我们只学习了它的大小,以后 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小结四、布置作业 3教学反思: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很浓厚,思维也比以前活跃了,大多数学生能在自己看书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有部分学生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回答理论性问题时不敢轻易发表想法,原因是他们怕说出的想法和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片面追求和书上概念的一模一样,不太相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个问 题是对于身边事物的举例比较浮于表面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形势下,那些只会死记死背的学生不如平常不很认真听讲的学生的思维要活跃。《认识分子》参考教案2
相关推荐
,并掌握 1立方分米的记作方法。 】 4.动手操作:用体积为 1立方厘米的正方 体积木来搭一搭 1立方分米。 (课件演示) ( 1) 1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正好放在一个角上。 ( 2) 10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正好放满一层的一行。 ( 3) 100( 10 10)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正好放满一层。 ( 4) 1000( 10 10 10)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就能放满十层
1、最新海量高中、定一次函数的表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函数的图像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合作、探究、交流、推理等活动,体会数学的建模、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及有条理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1、最新海量高中、定位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自身的座位观察、总结。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感受丰富的现实背景,体验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式与方法,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度变了,体积没有变。 (书 P27/3/1) A:实验 1:把一个量杯中的红色水倒入另一个不同大小的量杯,体积发生了变化么。 (没有)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你怎么知道没有发生变化。 (可以把水倒回到第一个量杯中) 师:谁在瓶子里倒来倒去 ,有少许水会沾在瓶壁上,从而使水的总量变少了。 但是在不计这样损耗的情况下,可以说水的体积是不变的。 2.同一块面团,捏成各种样子,体积没有变。
1、最新海量高中、力,这样的力叫做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浮力的方向是。 同学在比较小石块在空气中和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你的步骤是:(1)(2);最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个长方体浸在液体中,进行比较,你会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因为 h 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以 P B ,(根据 P 液 知)所以 F B, (根据 F知)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一个铁块的重是
1、最新海量高中、识有理数 (1)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励学生大胆质疑,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