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单元第3课杜甫诗五首内容摘要:

【答案】 诗人通过劝告吴郎让老妇人打枣这样一件小事 , 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人民真切的关心和深挚的同情。 2 . “ 只缘恐惧转须亲 ” 的 “ 亲 ” 怎么理解。 这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答案】 “ 亲 ” 意为 “ 亲善 ”。 正由于老妇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 , 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 , 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 , 使她安心扑枣。 这里体现了杜甫善解人意 、 同 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优秀品质。 3 . 颈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 , 而是你有点不近人情。 她本 来就是提心吊胆的 , 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 , 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4 . 颈联两句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试结合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这两句诗 , 措辞十分委婉含蓄。 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 、 太生硬 ,教训意味太重 , 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 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5 . 有人认为尾联扯得太远 , 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诗的尾联也是点醒 、 开导吴郎的应有的内容。 作者想让吴郎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 , 苦难的人还有的是 , 绝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 , 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 , 我们现在 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 , 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 最后一句诗 , 其实与劝说吴郎大有关系 , 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 , 看得远一点 , 想得开一点 , 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 名句 鉴赏 ]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鉴赏】 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 征求 ” ,使她穷到了极点。 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下句说得更远、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 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 戎马 ”。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登岳阳楼 [ 常识 速览 ] [ 探背景 ] 唐代宗大历三年 (768) 之后 , 杜甫出峡漂泊两湖 , 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 , 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 (769) 诗人已五十七岁 , 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 , 诗人处境艰难 , 凄苦不堪 , 年老体衰 , 患肺病及风痹症 , 左臂偏枯 , 右耳已聋 , 贫病交加 , 再加上北归无望 , 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 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 文本 精析 ] 1 . “ 昔闻 ”“ 今上 ”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 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心情; (2) 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 , 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 这也有沉郁之感 , 而非喜悦之情。 2 . “ 坼 ”“ 浮 ” 两个字用得好 , 好在哪里。 【答案】 “ 坼 ” , 分裂。 “ 浮 ” , 漂浮荡漾。 广袤数千里的吴 、 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 , 一下子断裂 为二 , 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 、 月 、 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 , 缓缓行进 , 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 宏伟奇丽的景色 , 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3 . 颈联的意境 , 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 , 联系尾联 , 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答案】 从颔联到颈联 , 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 , 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到尾联 , 意境又转到宽阔 , 诗的前后相互衬托 , 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4 . 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 , 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 , 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 ,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眼前既 “ 老 ” 且 “ 病 ” , 郁居木船 , 漂流湖湘 , 更是身世危亡 , 苦不堪言。 其凄凉之境 、 哀痛之心 、 愤怨之情 , 不言自明。 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的无限悲苦之情。 5 .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在尾联中 , 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 , 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 自己报国无门 , 不禁涕泪纵横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