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参考教案内容摘要:

1、最新海量高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不同形式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 2、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教材基本上是按照“ 具体 抽象具体” 的思路编写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跷跷板” 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开放地思考,找出最有价值的探究课题:怎样才能使跷跷板成水平平衡状态。 然后,引导学生对“跷跷板” 进行简化,利用木尺和钩码分别代替跷跷板和人进行探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木尺的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在此基础上引出杠杆的概念,并介绍支点、力臂、平衡等名词。 紧接着引导学生把实验探究 4、定义,但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所以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建议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如用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通过这些实例,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也可以通过小实验引入。 例如自制“蜡烛跷跷板” : 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儿,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 5、两个小人儿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调试蜡烛,使它平衡。 这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点燃蜡烛两头,熔化的蜡就会一滴一滴地不断滴下来。 滴下蜡油的一端会向上翘一些,蜡烛两端会交替上下晃动,跟跷跷板一样。 这个实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 还可以通过小游戏引入,例如进行“拔钉比赛”。 出示两个相同的铁钉和木板,教师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邀请男、女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男同学试着用手拔钉子(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别弄伤了手) ,女同学用羊角锤拔钉子,结果女生赢了。 女生为什么会取胜。 这个工具起什么作用。 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插图,学生可能 7、际物体(研究对象)进行简化、抽象后,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3)进行实验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入教材表格中。 教师提醒学生要把悬挂点选在木尺的中心处,使用前要调节木尺平衡,钩码对木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钩码的重量,注意测准钩码的重量和钩码到 O 点的距离。 要多次改变所挂钩码的个数和它在木尺上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 (4)分析和论证老师可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你的实验分析,木尺水平平衡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析你的实验数据,看看在什么条件下,木尺才能平衡。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会认识到木尺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在此基础上再给出杠杆、动力、 9、,然后再让学生分析表中收集的实验数据,找出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即 1F 2 12。 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较小的力可以撬起大石头。 为什么跷跷板上大人也会被小孩跷起来。 “例题”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问题,二是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跷跷板的奥秘。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题的格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关于“讨论”中涉及的两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省力”指的是 2,“费力 ”指的是 2,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1F 2学生讨论得出:当 2 时,F 1F 2,为省力杠杆;当 ,F 1F 2,为费力杠杆 10、;当 , 2,为等臂杠杆,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在“活动 2 认识生活中的杠杆” 中,教材展示了学生熟悉的 6 幅图,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杠杆。 通过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实质上都属于杠杆,并让学生指出各个杠杆支点的位置、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的位置。 在确定杠杆的支点时,可以设想让杠杆转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便可确定杠杆绕着转动的点支点。 画力臂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明确: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画力臂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过 2 的直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在力的作用线上,(4)标出力臂。 可简记为“一找 14、 6示,用一细线悬挂一根粗细均匀的轻质细麦桔杆,使其静止在水平方向上,O 为麦桔杆的中点。 这时有两只大肚皮的蚂蚁同时从 O 点分别向着麦桔杆的两端匀速爬行,在蚂蚁爬行的过程中麦桔杆在水平方向始终保持平衡,则( ) A两蚂蚁的质量一定相等B两蚂蚁的爬行速度大小一定相等C两蚂蚁的质量与爬行速度大小的乘积一定相等D两蚂蚁对麦桔杆的压力一定相等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的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 图 6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 杆上每一格长 5分实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