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处》同步试题2内容摘要:
2、此保持糖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糖的“ ”。 3 1811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首先把自然界中存在的能保持物质 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 4 物质一般是由 构成的,但也有物质是直接由 构成的。 5 分子很小,现有直径为 10某分子,要将 个这种分子一个接一个排列才能达到一页纸的厚度(。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原子结构的发现19 世纪发现了比分子更小的粒子原子后,就原子内部的结构问题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 1895 年电子的发现,揭开了原子结构的面纱,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本身是中性,说明其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东西”存在。 据此,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提出了许多模型,其中较为典型的是 18 4、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 5示,原子中间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客观存在只有极小的体积,却集中了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电子在核外较大空间 z 绕核高速旋转。 问题: 上文所述原子的结构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经历了 五个环节,请你将各个环节的探究内容(或依据、结果)分项简要列出,同时说出你的感想。 剖原子11897 年,美国科学家汤姆逊研究真空管的阴极发出的射线,如图 5示,发现这种射线是从 内部发出的一种带负电的微粒组成的,这种微粒叫做。 21911 年卢瑟福的 实验,提示了原子的 结构。 现在人们已经能发现大块金子是黄色的,10 金颗粒是绿色的,而 1 金颗粒是红色的。 3 7、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太阳依靠它对地球和其他行星之间的巨大吸引力,使地球和各个行星乖乖地绕着它旋转。 5发射宇宙飞船,如图 5示,地球上的物体必须要有很大的速度,才能挣脱 的束缚,实现飞出地球的愿望。 这一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这应等于或大于 km/s。 6俗语说“月有阴晴圆缺” ,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注意了月亮的外形在不断变化,你注意到了吗。 请你设计表格,以简图的方式记录下三个月内每天夜晚月亮的形状,如遇天气等原因晚上无月时,也应标明结果和原因。 然后分析你的记录,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717 世纪中叶,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物体运动三定律。 接着他开始了对天体运动的研究,并 8、且首先选中了月亮。 牛顿认为根据惯性定律,月亮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就应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但事实上月球在绕地球旋转,这说明地球对它有力的作用。 这个力与苹果从树上落下时受到的力是不是同一种力。 牛顿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大胆地进行联想对比,科学地假设论证,终于证明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运动遵守共同的力学原理,实现了天地间力学的大综合,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飞跃。 自此,你相信牛顿是突然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于是,他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吗。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54 宇宙深处1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 这个大家族的一员,其中离太阳最远的是 星。 2下列不是太阳系的行星星体的是( ) 晴朗少云的夜晚, 10、于。 (2)昼夜难分。 在 24 小时内宇航员发现日出日落可以交替多次。 这是由于。 (3)骨质疏松。 在太空时间久了,宇航员骨骼会脆化,因此宇航员不能高兴时相互拥抱。 这是由于。 (4)水珠球状。 在太空中,水全是一粒粒小球状的水珠。 这是由于。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 cm、m、计算单位来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天体与我们的距离的时候,这些单位就太小了,所以在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平均值作为一种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AU)我们把它称为量天的尺子。 1AU=08光年比天文单位更长,用 LY表示,1LY=0 12能算算 1 光年(LY)等于多少天文单位(AU)吗。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首先把自。《宇宙深处》同步试题2
相关推荐
1、最新海量高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最新海量高中、究)体育考试中,甲、乙两个同学跑 1000 米所用的时间分别是 3 分 30 秒和 3 分 50 秒,则 ( )A 甲同学的速度大 B 乙同学的速度大C 甲、乙两个同学的速度相同 D 无法比较谁的速度大(2)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D
1、最新海量高中、样测量和表示力教学目标: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测量力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
交流一下。 教师出示:中间有一个 0或连续几个 0,都只读一个 0,末尾不管有几个 0都不读。 3. 练一练: 把学生收集的数分类贴在黑板上,先互相读,再开小火车。 (随机抽取) 三、写数: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1. 师:刚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数据,今天我也收集了一些。 (在媒体中出示教师收集的数据) 把数据写出来。 师:看看,和你们的数据有什么不同吗。 师:对,我收集的数据都是用汉
它所属的那一类里。 (学生纷纷到黑板前出示数) ( 2)同桌互读 ( 3)全班开火车读 2. 要求学生在每一类数中选 1个数,根据数的组成把四位数说成加法算式。 (学生同桌互说后,指名反馈交流) 3. 小组内读老师收集的数据 ( 1)请小朋友看着老师发的 1号 信封中的一段话,自己试着读出这段话中的四位数,在小组内交流。 ( 2)反馈交流,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五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四百三十 4个百 3个十 二、中心阶段: 1. 师:这里是什么地方。 你知道这里一共能坐多少观众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学生交流: 9个 1000人,再加上 636人,就是一共有 9636人。 3. 师:你会在数位表里表示出这个数吗。 怎么表示。 (在千位画 9个 点,在百位画 6个点,在十位画 3个点,在个位画 6个点。 ) 4. 师:这个数大家会写吗。 谁来写一写。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