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选修第7课白居易诗四首3内容摘要:

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 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 本诗把此物比作花、非花、雾、非雾、春梦、朝云。 反复以鲜明的意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本体,使形象更加生动。 诗词中许多诗都善用博喻: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 古诗十九首 》 借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 贺铸 《 青玉案 》 用南箕、北斗、牵 牛先进星象作比, 喻“虚名复何益”。 用烟草、风絮、梅雨等 景象作比,喻“闲愁”。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 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 “ 感伤 ” 部分。 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 《 真娘墓 》 : “ 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 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 留连。 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 《 简简吟 》 ,其中有句: “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 ,“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 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 “ 易消歇 ”的 “ 塞北花 ” 和 “ 易散 ” 的 “ 彩云 ” ,与 《 花非花 》 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 《 花非花 》 紧编在 《 简简吟 》 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 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 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 “ 是为妓女而作 ”。 “ 花非花 ” 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 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 元稹有一首诗,题为 《 梦昔时 》 ,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 “ 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 ” 也是描写这一情况。 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 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诗歌赏析: 写出灾情之严重。 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 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 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 ,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 表面上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 品析 《 杜陵叟 》 • 思考杜陵叟作为一介农夫,有什么“ 困 ”。 • 天灾之困:三月麦苗多黄死,九月禾穗青干。 • 人祸之困: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 • 请问人祸与天灾相比哪一个更残酷无情。 用文中的话回答。 •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 如何理解 “ 剥我身上帛 ……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 • 这种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忘记自己朝中大夫的身份,自觉站到杜陵叟一边,对那些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的严厉痛斥;用豺狼作比,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 • 前半部分作者内心沉痛,而后半部分写到皇帝的恩诏,本来可以为杜陵叟松一口气,结果又一转 “ 十家租税九家毕 ”。 这说明什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