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2课咏史诗三首3内容摘要:
日斜时”映衬照应, 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 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 《 金铜仙人辞汉歌 》。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诗歌欣赏 粤教版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公元 813年) 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 ,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 “ 唐诸王孙 ” 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 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 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 诗歌 背景 粤教版 李贺 ,中国唐代诗人。 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 3年奉礼郎,卒时仅 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①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② 个人发愤抒情。 ③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④ 咏物等其他题材。 诗歌主要内容 想象力非常丰富奇特 ,惨淡经营 ,句锻字炼 ,色彩瑰丽 作者简介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粤教版 借金铜仙人的 “ 观感 ” 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 直呼汉武帝为 “ 刘郎 ”为 “ 客 ” , 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 用 拟人化手法 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 “酸 ” 、 “ 射 ” 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衰兰 ” 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 “ 天若 ” 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 诗歌鉴赏 粤教版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20xx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2课咏史诗三首3
相关推荐
4、(2015云南统一检测)已知抛物线 C 的顶点是原点 O,焦点 F 在 x 轴的正半轴上,经过F 的直线与抛物线 C 交于 A,B 两点,如果 12,那么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Ax 28y Bx 24yCy 28x Dy 24解析由题意,设抛物线方程为 px(p0) ,直线方程为 x,联立x 得 p 20,设 A(x1,y 1),B(x 2,y 2),则2px,x y1y 22pm,y
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借景抒情往往是诗歌中常用的写法,请分析本诗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秋 ——肃杀 兰 ——衰 道 ——萧条 天 ——无情 月 ——荒凉 波 ——声小 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 “ 咸阳道 ” 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送客的唯有路边的 “ 衰兰 ” ,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 他不忍离去
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 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 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 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 如同用一个人, 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 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 第三段的译文 第三段的译文 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 而且正确了。 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 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 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 胜人了。 所以说
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 过陈琳墓 》 吊陈琳,又自伤身世,请指出诗中哪些地方是吊陈琳。 哪些地方是慨叹身世。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曾于青史见遗文 古麟埋没藏春草 铜雀荒凉对暮云 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 霸才无主始怜君 莫怪临风倍惆怅 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 “曾于青史见遗文, 今日飘蓬过此坟。 ”
》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情景,表达的是金铜仙人亡国之悲,寄寓着诗人在国运衰微的当时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反映了诗人对唐王朝国势日衰
这种结构中得到启发。 薄伽丘的 《 十日谈 》 用佛罗伦萨10个躲避瘟疫的青年男女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作为全书100个故事的楔子,这种巧妙的结构很明显地借鉴于 《 一千零一夜 》。 一、预习检测: 辛伯达共有几次航海旅行的经历。 辛伯达为什么没有被埋葬。 请概括 辛伯达第六次航海的故事。 二、课文探究: 辛伯达两次航海的经历有何异同。 为什么每次航海遇险只有 辛伯达能脱险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