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8课诗词三首3内容摘要: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 题 •书: •愤: 书写 愤懑,悲愤 • 书愤 :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 :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 《 出师表 》 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 ”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 (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 诗题为 《 书愤 》 ,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这首诗 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 被称为是陆游“ 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 ”。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己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激昂中透着悲怆。 • 小结 表现手法。 A、借古讽今(用典) : •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 用了两个典故: 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 本诗用了何典故。 有何作用。 • “塞上长城” 的典故出自 《 南史。 檀道济传 》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 •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 “出师一表”出自 《 三国志 》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 尾联用典明志。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 在忧愤中表忠义,给诗歌一个亮色的结尾,表达了忧愤但不绝望的情感。 表现手法。 B、对比手法: •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A、借古讽今(用典) : •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