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8课诗词三首内容摘要:

陆诗浪漫主义特征的一个因素。 如 “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 (《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 ), “ 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 (《 弋阳道中遇大雪 》 )等诗句,与表现陆诗悲壮、奔放的风格特征极有关联。 陆诗语言不尚粉饰、奇险,追求明白如话,自然而精炼。 《 书愤 》 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天,作者闲居山阴故乡期间。 其时陆游从江西抚州被罢官归家,已经五年,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但他积愤难平,爱国之心不减,他追怀壮年意气,痛惜壮志不酬,愤而作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 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 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 愤 这两句既含有自己不谙世事,爱国之志被亵渎的辛酸不平,也隐讽妥协投降的宋王朝。 这两句通过追述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烘托出作者 “ 气如山 ” 的气魄,同时也是对自己年迈之际杀敌报国情怀的一种激励,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刀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以 “ 塞上长城 ” 自许的豪气,和现今虽然年老而壮志犹存的爱国情怀,都归结为一个 “ 空 ” 字,即一切成空,是多么令人无奈和悲痛。 作者借用历史典故,暗讽宋统治者是“ 阿斗 ” ,朝中又没有诸葛亮。 如此,北伐复国自然是一句空话。 诗句含蓄、委婉而又见悲愤和不满。 后四句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昂扬的情调转入深沉的忧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曾经历的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 ”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早年抱负壮志未酬 愤 精华鉴赏  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