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8课诗词三首1内容摘要:

长城,为国捍边扬威,可愿望却落了空。 对着镜子发现自己头发已经斑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尾联用诸葛亮的典故,赞扬诸葛亮的意志和豪气。 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同时 以古讽今,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愤恨。 语言含蓄、委婉而又见悲愤和不满。 《 出师表 》 一文中诸葛亮坚持北伐的报国之情真是举世闻名,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 叙事 抒情 感叹世事 回顾往事 叹息时光 借古讽今 抗敌抱负 矢志北伐 悲愤心情 书愤 对比 诗歌结构 这首诗题目为“书愤”,作者“书”了什么内容。 ( 是什么 )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中年抗金胜利之役。 “书”老年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 诗题为 《 书愤 》 ,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 “ 愤 ”。 作者 “ 愤 ” 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 《 破阵子 》 •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 《 小重山 》 时代的悲剧 英雄的悲愤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借古讽今: •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 用典 刘锜 ——楼船夜雪(报国杀敌);檀道济 ——塞上长城(壮志未酬);诸葛亮 ——出师一表(仰慕英雄、讽刺南宋) 拓展提高,以练提能 ( 05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 “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 与陆游 《 书愤 》 中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词中 “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 与陆游 《 书愤 》 中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扬州慢 姜夔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广陵 —— 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 “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 之说。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 繁华。 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 破败不堪 , 15年后,词人来到这里,目睹了扬州之景,感慨今昔 ,写下这首词。 背景介绍 江湖雅士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南宋中后期 婉约派 代表词人。 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 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