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内容摘要:

疠之地的惠州时,竟能放声高歌:“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 贬往蛮荒之地的儋州时,也能唱出洋溢着豁达乐观情绪的豪放诗: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也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一生足迹所至,有现在的四川眉山,河南的开封、临汝,山东密州,江苏的徐州、扬州、常州,浙江的杭州、湖州,还有安徽、河北、广东、海南等等。 可以说是终生漂泊 ,历尽磨难 .但始终胸襟豁达,乐观超然,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苏轼在 《 前赤壁赋 》 里说: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认为,人生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用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古今将相今何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 , “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 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 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 豪放中见旷达 悲凉中见洒脱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 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 —— 余秋雨 《 苏东坡突围 》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 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 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声声慢 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 1084~约 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 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 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 1129年 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