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word单元教案内容摘要:
得 . 例 3 把干燥纯净的 KClO3和 MnO2的混合物 ,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 ,求 ① 生成氧气的质量; ② 剩余物质各是什么。 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分析 Mn O2 作为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所以=, 这 O2的质量,这也是解本题的关键.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mO2 = – = 设生成物中 KCI质量为x g 2KClO2 = 2KCl + 3O2↑ 149 96 x ∴ x= MnO2的质量 – = 答:氧气的质量为 ,剩余物为 KCl和 MnO2质量分别为 . 例 4 在标准状况下, 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 这些氧 气的体积是多少升。 能生成 P2O5多少克。 (已知标况下 ρO2 = / L)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求单位一致,初中阶段只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计算,所以本题不能直接求出 O2 的体积,只能先求出生成 O2的质量.再根据V气 = 进行换算. 解 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P 2O 5的质量为 y. 4P + 5O2 = 2P2O5 431 532 2142 x y ∴ x=8g y= VO2 = = = 答:需要氧气 5. 6升. 例 5 含锌 65%的锌粒 200g,与足量的稀 H2SO4 反应,可制得 H2 多少升。 (标况下 ρH2 = / L) 分析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指的是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不纯物的质量必须转化成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其换算关系式为: 物质的纯度(%) = 100% 纯 净物的质量 = 不纯物的质量 物质的纯度(%) 解 设可制得 H2的质量为x g Zn + H2SO4 Zn SO4+ H2↑ 65 2 200g65% x = 答:可制得 44. 4升 H2.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备课人: xx 华师大 版 科学 学科第 九 下 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总课时: 13 第 7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 重点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教学难点 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酸的试剂、烧杯、吸管、黑纸、橡皮塞。 执教时间: 2020 年 2 月 19 日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 教案探索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关于碳: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 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碳循环主要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 碳循环的主要途经: ⑴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植物的呼吸作用 CO2 ⑵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动物吸收 体内氧化 CO2 ⑶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分解作用 CO2 ⑷ CO2 光合作用 动植物残体 地下漫长反应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说明: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的唯一途经。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的过程,又被重新释放。 这样使得吸收得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 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的含量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 二、温室效应 【问题】为什么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变暖 ? 【实验】温室的保温原理 实验现象: B杯的水温高。 原因:玻璃片阻止热量向外扩散。 --说明:温室的保温原理就是如此。 太阳光透过温室的玻璃后,会使室内的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反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保温作用。 温室效应的利弊: 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研究表明: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 15摄氏度,否则将会下降到- 18摄氏度。 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 【讨论】过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讨论】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加剧。 -- 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 所以控制温室效应的增长速度,关键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循环: 【知识小结】氧是构成生命的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之一。 氧也 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占地壳总质量近一半。 在江河湖泊中,氧元素占水体总质量的 90%。 据化学家估计,在每平方米地球上空约有 2吨氧气。 【讨论】有什么办法能使鱼缸内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增加。 --换水、使用增氧气泵、养水草等。 【问题】为什么在鱼缸里养一些水草,可以增加溶解氧呢。 【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实验现象: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是放有绿色植物的时间长。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备课人: xx 华师大 版 科学 学科第 九 下 册第 三 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总课时: 13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钾肥、磷肥、复合配料的组成和作用。 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化肥对农作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执教时间: 2020 年 2 月 21 日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 教案探索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化学肥料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一定的光照、水分、空气和温度外,还需要吸收 C、H、 O、 N、 P、 K、 Ca、 Mg、 S、 Fe 等元素,土壤中的 N、 P、 K 通常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人们通常在土壤中加入氮肥、磷肥和钾肥。 插入 “ 化肥表格 ” 微量元素肥料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氮、磷、钾、钙、镁、铁等元素外 ,还不同程度地需要硼、锌、锰、铜、钼等元素。 这些元素虽然只占植物本身质量的十万分之几到千万分之几,但植物缺少这些元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减弱抗病的能力。 例如,植物缺乏硼,根、茎、芽等器官的生长会受阻碍,分生组织会枯萎、退化。 植物缺乏锌会影响呼吸作用,还能引起很多病害,如果树的小叶病、叶斑病,玉米的白芽病等。 铜肥可增强作物幼苗的蒸腾作用和叶的持水力,对抗旱有良好的作用,并有改良有机质土壤的功效。 微量元素肥料一般是把所需的微量元素的化合物跟玻璃熔化在一起,研成粉末,撒在地里,不易被雨水冲失 、肥效可持续几年。 钙镁磷肥 钙镁磷肥是灰绿色或灰棕色粉末,含磷量为 8%~ 14%,主要成分是能溶于柠檬酸的 α Ca3(PO4)2,还含有镁和少量硅等元素。 镁对形成叶绿素有利 (叶绿素分子的重要成分是 C55H72O5N4Mg 和 C55H70O6N4Mg),硅能促进作物纤维组织的生长,使植物有较好的防止倒伏和病虫害的能力。 氮循环 关键是熟练几种肥料的特点,辩证的看问题。 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 78%),然而氮是很稳定的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 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氮以气态的形式通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某些细菌)的作用而循环。 大气体积的 78%是氮气,因此大气是氮的巨大的储存库。 在大气中,分子态的 N2不易为动物或植物所吸收、利用,只有某些微生物具有直接利用 N2的能力。 直接利用 N2 的过程叫做固氮作用。 某些细菌将可以利用形态的氮转变为 N2 的作用,叫做反硝化作用。 固氮菌、固氮蓝藻以及豆科植物的根瘤,直接吸收大气中 的氮气,将之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态,生产肥料的工厂通过工业技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作物可以利用的形态,这些氮首先进入土壤,然后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沉积在海底或陆地上的适宜环境中,储存在岩石中。 当岩石上升到地面,岩石风化分解,在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土壤细菌的反硝化作用,使氮从岩石、土壤中释放出来回到大气中。 可以看出,尽管生物在氮循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氮循环还是跨越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物圈,是跨圈层的物质循环。 全球生态系统中碳循环 氮是构成生物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因此 它与碳、氢、氧一样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氮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非常复杂,循环性能极为完善。 氮的循环与碳的循环大体相似,但也有明显差别。 虽然大气中有 79%的氮,但一般生物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氮与氧结合成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者与氢结合形成氨以后,植物才能利用。 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 (一)固氮作用 由于大气成分的 79%是氮气,所以氮最重要的储存库就是大气圈,但是大多数生物又不能直接利用氮气,所以以无机氮形式(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和有机氮形式。20xx春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word单元教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