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3.2 声音的特性》教案内容摘要:
2、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能使学生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 学情分析 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声音的特性在生活在经常接触,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感觉太难,与生活密切联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辐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 4、话你是否能区别开为什么。 课件展示结论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总结乐音的三大特征(1) 响度弱发声体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2) 音调) 音色声噪声为什么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大公害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减小噪声的方法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接收处减弱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回答思考、分析、回答由学生总结看书提出问题:1、听觉效果中的正常和安静指的是多少。 2、了解大提琴的最低音调和标准音调。 回答问题看书、回答问题思考、回答问题看书、找原因,回答问题总结减小噪声的三种方法看书 :环境噪声标准看图片、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响 6、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度大 实验结论。 置二、新知识预习、 2、3、4 、5、6 预习作业:超声与次声、同步自主学习部分(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一、亮点:教材将声音的特性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 但是,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本人考虑到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而且响度比音调更加好理解一些。 在排除响度的干扰之后,音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因此将课本中二者的顺序颠倒了一下,将知识的处理由易到难。 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查找自己的得失。 二、不足: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学生在这方面感觉不好找不足,为以后更好的教学教学反思三、再教设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改进,效果应会更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3.2 声音的特性》教案
相关推荐
反省 自我勉励 增长,促进 归纳探究 ( 2)古今异义: 虽 有至道(古义: 今义: ) 不知其 旨 也(古义: 今义: ) 教然后知 困 (古义: 今义: ) 教学相 长 也(古义: 今义: ) 然后 知不足(古义: 今义: ) ( 3)词类活用 不知其 旨 也( ) 不知其 善 也( ) 即使 虽然 甘美 意义 不通,理解不了 困难 促进 增长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这样以后
2、 1课标要求1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20000. 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4.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 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学生已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等相关知识,对本节课会有很大帮助;2、不利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涉及的声知识和声现象并不知道,如超声和次声
机。 (衬托水的绿) 拟人 不忍 照影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 热气。 问:济南的水为什么会冒热气。 暖 ——不结冰 冒点热气 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清 ” ——冬水 澄清、清亮 “济南的 冬天 ” 表明本文写的是济南这个地域的季节特点,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冬天。 课文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对这个时令里的济南的总印象。 意思是:这个温暖如春的
3、“左” “右”)侧反射光线位于法线(“ 左”“ 右”)侧入射角 反射角 123分析与论证:(1) 观察第 2 列结论是_ (2) 比较第 3、4 两列结论是_(3) 比较第 5、6 列结论是 _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和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_(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活动三:让学生分别用激光灯照射放在课桌上的平面镜和白纸,观察天花板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白纸是否能反射光。 阅读课本 4出你的想法
上 的像大一些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 (二)、照相机(观察教材照相机图片) ( 1)、镜头相当于一个 ________;照相机底部安放有 ________,它的作用。 ( 2)、物距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像距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物体离照相机镜头 ________,成像记录的胶卷离镜头 ________,看到的像是
) cmf20 cm 10 cm 10 cm 20 cm ,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 __________。 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____________立的实像,若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 __________移。 四、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还什么疑惑。 重 难 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 生 活 动(自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