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内容摘要:

2、,让学生说出感觉。 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水面的显著振动。 学生实验: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使学生认识到复杂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 刘乃团时间 2015 年 9 月 24 日 课时安排 1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知道回声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 所上四个班的学生基础都较差,声音是学生刚刚接触的一个新的知识点,与生活密切联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特别注 3、重基础的教学,尽量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常识。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的传播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教学 重点 认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解、讨论、分析。 学习方法指引探究式教学教学资源及媒体、白纸、直 5、到窗玻璃或窗纸振动等。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学生:鼓膜。 教师: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自学完成以后,教师找学生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分析结论学生实验学生说出现象。 分析结论分析回答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实验分析:课桌紧挨在一起时,轻敲桌面能听到较大的声音。 课桌分开后,用同样的力量轻敲桌面,听到的声音很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由此证实了猜想。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 观察现象分析结论的事物由简单事物构成的道理。 学生在生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