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名著阅读内容摘要:

人民做点事情。 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 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去做。 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 他爱丽达,但受“牛虻 精神”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 的方式与丽达不告而别。 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能够 继续为党工作。 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中小学课件 (2)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敌人的严刑 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 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 了“起死回生”的奇迹。 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 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 最高境界。 中小学课件 (3)一个于平凡中见伟大的英雄人物。 在他的履历表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他总是 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 面对疾病的沉重打击,他也曾产生过自 杀的念头。 保尔后来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 为英雄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 因此,保尔是伟大的, 也是平凡的,他是在革命的烈火中逐渐历练成熟起来的钢铁战 士,是一个有血有肉、让人感到亲切的榜样式人物。 保尔性格: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忍的意志,坚定不移 的信念。 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奋进、勇敢、奉献。 中小学课件 2. 冬妮娅 (1)保尔的初恋对象,她是林务官的女儿。 她纯洁善良,美 丽动人。 她曾把 《 牛虻 》 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看。 这本书也启 发了他的思想。 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保尔的,由于他的倔 强和热情,她不自觉地喜欢并爱上了他。 (2)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 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 后来她贪图安逸的生活, 看不起工人,离开了保尔。 中小学课件 3. 朱赫来 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勇敢、机智,善于领导 和组织群众。 他在革命斗争中很好地团结了广大的工人,教育 了无数的青年,保尔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 4. 阿尔焦姆 保尔的哥哥,一个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 他具 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也是朱赫 来最好的助手。 中小学课件 5. 丽达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真正深爱的对象。 她漂亮、 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而坚定。 她酷爱工作,善于 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 大局。 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 道合,配合默契。 中小学课件 四、主题思想 本书以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 1915 年到 1930 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 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 活,赞扬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在和平 时期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小说告诉人 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 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时候,才 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 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 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 革命战 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 中小学课件 五、艺术特色 1. 现实与虚构结合,既有强烈的自传性,又是小说 在开始构思时,作者最初的设想是用回忆的形式,把自己 的真实生活历程记录下来。 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从许 多优秀的共青团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加以虚构、典型化,塑造 了典型人物保尔的光辉形象,突破了自传的局限,增加了主人 公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 中小学课件 2.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刻画人物 小说从“十月革命”前的 1915 年写起,一直写到 20 年代 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 保尔的活动、思 想发展都是在 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其英雄业绩、性格,也是在一系列 激烈的斗争中显现的。 主人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创 造者之一,他的命运与苏维埃政权的命运息息相关。 中小学课件 3. 巧妙地利用书信、日记、内心独白、格言警句等来刻画 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 作者利用书信、日记,侧面烘托主人公的性格。 例如,借 助团委书记丽达的日记描写保尔的英雄行为;借助医生的日记 记述保尔在疗伤过程中的过人毅力;用保尔自己的书信来交代 他的生活变化。 小说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 白为读者打开了通向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大门,挖掘了保尔美丽 的精神世界。 4. 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都相当出色, 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如描写修筑铁路时多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 中小学课件 第三部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一、作者简介 海伦 凯勒, 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二、 内容梗概(见课本) 中小学课件 三、主要人物 1. 海伦 凯勒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正是苦难铸就了海伦 凯勤 坚强的性格。 她作为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却有 着超过常人的健康 心理。 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达自己对 求知的渴望和对人类的真挚热爱。 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诫他人, 健康的心理是人类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有健康身体而没有健康心 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纵然是 身体残疾也不会抱怨命运的安排,不接受和渴求他人的怜悯,他 们会凭着自我坚强的毅力到达理想的彼岸。 海伦凭着一颗坚强的 心,最终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残志不残。 海伦 凯勒 精神:勤思好学,坚韧不拔,热爱生活。 中小学课件 2. 莎莉文 她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 遵循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从兴趣出发,在摸 索中成功地将海伦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少女,直 到进入大学。 她的教育完全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她从尊 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海伦的学习 热情,使海伦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同时,她还用其 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性对海伦进行了爱的教育。 在她的影响 下,海伦变得热情、善良、富有爱心。 在她不懈的努力下,海 伦的初期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之后,她又陪伴并辅导海伦 学完大学课程,并多次陪海伦旅行进行巡回演讲,直至终老。 中小学课件 3. 母亲 慈爱,有智慧,发明了一些动作,很宽容,使海伦在那漫 长的孤独中体会到最大的温暖。 四、主题思想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是海伦 凯勒女士的自传。 她以一个 盲人的身份想象自己如果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 做哪些事 ——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 品味艺术世界。 通过自己面对不幸的命运仍然不放弃希望 的经 历,鼓励更多的人勇敢地面对不幸。 中小学课件 五、艺术特色 1. 抒发真挚的感情。 这本书是引人入胜的,想象是那样丰富,文笔是那样流畅; 但它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还在于它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在于它所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 在这篇用第一人称写 的、富于激情的作品里,作者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表达了 她的生活态度。 中小学课件 2. 采用对比的写法使主题鲜明。 在文章中,作者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 作者 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 缺乏这种态度,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 了这一生活态度,人们将会发现面前敞开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这样的道理,人们也许不止一次听到过,但现在由作者这样一 个五官三残的、用手来感知世界的人道来,不能不给读者以更 强烈的震撼和更深的启迪。 中小学课件 3. 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对生命的赞美。 作者以动人的、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爱恋。 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现的,乃是对人类生活的 高度礼赞,它赞美了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的大自然, 称颂了人类往昔的历程与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 活。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自然、对历史的刻画与她的精神世 界的深度是不可分的。 作家在阐释自然、历史时也阐释了自己 的心灵。 中小学课件 第四部 《 朝花夕拾 》 一、作者简介 鲁迅 (1881-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二、内容梗概(见课本) 中小学课件 三、主要人物 《 朝花夕拾 》 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作者的保姆 (长妈妈 )、 恩师 (藤野先生和寿镜吾 )、朋友 (范爱农 )和父亲。 1. 长妈妈 有庸俗迷信、愚昧无知的一面,也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 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 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 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中小学课件 2. 寿镜吾 作者读私塾时的老师。 他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孩子们并不 严加斥责。 这位先生读书入神了,很是可爱。 3. 藤野先生 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 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 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 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中小学课件 4. 范爱农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 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 N 先生一样忘却, 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5. 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 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 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 安、永远痛苦。 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中小学课件 四、主题思想 《 朝花夕拾 》 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 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 之情,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 嘲讽,同时使我们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 酷,更加懂得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小学课件 五、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 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 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 《 无常 》 中,从无常也有 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中小学课件 3.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 法,又称“反语”。 如在 《 父亲的病 》 中,作者对庸医的行医 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 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 《 狗 猫 鼠 》 中,作者 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五猖会 》 通过 “ 我 ” 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 无常 》 通过无常这个 “ 鬼 ” 和现实中的 “ 人 ” 的对比,深刻 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某些 “ 人格 ” 不如 “ 鬼格 ” 的人的丑恶面 目。 中小学课件 第五部 《 繁星 春水 》 一、作者简介 冰心 (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诗 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二、内容梗概 《 繁星 》 是一部诗集,由 164 首小诗组成。 冰心一生信奉 “爱的哲学”, 她认为 “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 在 《 繁星 》 里,她不断唱出爱的赞歌:赞颂母爱、赞颂童真、歌赞颂大自 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