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内容摘要:

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 第四部分(第 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 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 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 ”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然 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 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 “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 “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 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特色鉴赏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 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 作 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 “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 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 皆是,恕不一一赘述。 问题探究 对于《拿来主义》一文,历来认为鲁迅科学地解决了如何继承中外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给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近来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鲁迅虽然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但是不论是在《拿来主义》一文里,还是在其他的文章里,鲁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而真正科学地指明这一方向的则是毛泽东。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而鲁迅的思想当时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 所以,对《拿来主义》一文,既要充分肯定它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又不宜随意拔高。 对于《拿来主义》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有值得探讨商榷之处。 比如“做了女婿换来的”,教材注:“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自我炫耀的邵洵美之流。 ”因此,邵洵美这三个字在读过《拿来主义》的人心中便成了“贬义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反动文人”的代名词,使邵洵美蒙受了一辈子的冤屈。 邵洵美究竟是个什么人。 鲁迅为什么讽刺他。 邵洵美( 19061968),新月派诗人,出版家,翻译家。 1933年 8月 — 10月间,鲁迅与邵洵美等人曾有过论争,论争的起源是邵洵美在自己主编的期刊《十日谈》上谈文人无行时对鲁迅进行了影射攻击,于是鲁迅写了《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等杂文予以回击,其内容主要讽刺邵洵美娶了贵族小姐(其妻乃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之孙女盛佩玉),靠妻子丰厚的陪嫁办书店、跻身文坛、自称诗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作陪嫁,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之。 ”(《登龙术拾遗》) 其实,邵洵美与盛佩玉是姑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他们的婚姻谈不上高攀与否的问题,邵也未曾因此而炫耀于人。 即便邵 洵美真的如鲁迅所言是“附凤者”,用妻子的钱开书店,搞出版,促进文化事业也无可厚非。 鲁迅不喜欢邵洵美,主要还是因为邵在诗歌创作上的“唯美”主张,与鲁迅所提倡的关注现实的思想相违背,再加上与新月派的宿怨与误解,便恨屋及乌,讽刺挖苦,以至在《拿来主义》中也不忘“挂角一将”,“讽”他一“讽”。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花弄月,追求“唯美”,的确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 但他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有“小孟尝”之美称;他的“慷慨”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 他在出版事业上 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 不幸的是,从“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 这是三四十年代挥金如土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也是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结局。 所以鲁迅对邵洵美的看法和教材所做的注解,是不合实际,也是不够公平的。 《拿来主义》一文中还有一些问题也欠妥当,你能指出来,并说说自己的观点吗。 探究思路: 本题启示我们,读书不能只是盲目吸收,必须开动脑筋,调动审视和挑剔 的眼光,即便读鲁迅的文章也不例外。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邵洵美的讽刺不妥当,而对徐悲鸿和梅兰芳的讽刺则更是不妥当。 1933年,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 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有法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以及各界著名人士 3000人,观众达三万人以上,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 15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上的介绍文章达 200余篇。 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 有 50 多家报纸杂志发 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大利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 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 对于徐悲鸿这样一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行动,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甚至莫名其妙地将其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送去主义”等量齐观呢。 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梅兰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将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梅兰芳于 191 192 1956年先后三次赴日本演出; 1929年底到 1930年 初赴美国演出; 1935年赴苏联演出。 他的艺术成就受到国外众多艺术大师的一致推崇。 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