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内容摘要:
个要义:在断承中创新。 ] 第四部分(第 810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 作者也是采用破中有立,边破边立的方法,在批判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中,依次指出“拿来主义”的要义是“占有”(拿来)、“挑选”和创新。 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专著也难以穷尽其旨。 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 ”作者先正面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 强调“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然 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怯于借鉴,害怕污染,不敢占有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标榜清白,反对继承占有的虚无主义说成是“昏蛋”;把顶礼膜拜、全盘继承的右倾复古主义者比作是“废物”。 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畅晓,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文章在强调了对待文化遗产必须“拿来”“占有”之后,继续设喻进一步论述必须“挑选”。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把它“吃掉”;“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要化害为利;“烟枪”、“烟灯”、“姨太太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最后论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总之”句照应并且深化“占有,挑选”,再次强调有选择地继承。 “那么”句从正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继承就会有创新。 “然而”句说明怎样才能有选择地继承。 最后一句从反面说明继承对于创新的意义,不继承就不会有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前面几段论述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这几段文字说的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问题,好像前后有些脱节,实际上是紧密关联的,因为两者的精神完全一致。 特色鉴赏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 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 作 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 “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 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 皆是,恕不一一赘述。 问题探究 对于《拿来主义》一文,历来认为鲁迅科学地解决了如何继承中外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给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近来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鲁迅虽然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但是不论是在《拿来主义》一文里,还是在其他的文章里,鲁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而真正科学地指明这一方向的则是毛泽东。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而鲁迅的思想当时还没有达到这一高度。 所以,对《拿来主义》一文,既要充分肯定它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又不宜随意拔高。 对于《拿来主义》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有值得探讨商榷之处。 比如“做了女婿换来的”,教材注:“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自我炫耀的邵洵美之流。 ”因此,邵洵美这三个字在读过《拿来主义》的人心中便成了“贬义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反动文人”的代名词,使邵洵美蒙受了一辈子的冤屈。 邵洵美究竟是个什么人。 鲁迅为什么讽刺他。 邵洵美( 19061968),新月派诗人,出版家,翻译家。 1933年 8月 — 10月间,鲁迅与邵洵美等人曾有过论争,论争的起源是邵洵美在自己主编的期刊《十日谈》上谈文人无行时对鲁迅进行了影射攻击,于是鲁迅写了《各种捐班》《登龙术拾遗》等杂文予以回击,其内容主要讽刺邵洵美娶了贵族小姐(其妻乃大官僚资本家盛宣怀之孙女盛佩玉),靠妻子丰厚的陪嫁办书店、跻身文坛、自称诗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就是:“有富岳家,有阔太太,用作陪嫁,作文学资本,笑骂随他笑骂,恶作我自印之。 ”(《登龙术拾遗》) 其实,邵洵美与盛佩玉是姑表兄妹,两人青梅竹马,他们的婚姻谈不上高攀与否的问题,邵也未曾因此而炫耀于人。 即便邵 洵美真的如鲁迅所言是“附凤者”,用妻子的钱开书店,搞出版,促进文化事业也无可厚非。 鲁迅不喜欢邵洵美,主要还是因为邵在诗歌创作上的“唯美”主张,与鲁迅所提倡的关注现实的思想相违背,再加上与新月派的宿怨与误解,便恨屋及乌,讽刺挖苦,以至在《拿来主义》中也不忘“挂角一将”,“讽”他一“讽”。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花弄月,追求“唯美”,的确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 但他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有“小孟尝”之美称;他的“慷慨”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 他在出版事业上 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 不幸的是,从“反右”到“文革”,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 这是三四十年代挥金如土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也是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结局。 所以鲁迅对邵洵美的看法和教材所做的注解,是不合实际,也是不够公平的。 《拿来主义》一文中还有一些问题也欠妥当,你能指出来,并说说自己的观点吗。 探究思路: 本题启示我们,读书不能只是盲目吸收,必须开动脑筋,调动审视和挑剔 的眼光,即便读鲁迅的文章也不例外。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邵洵美的讽刺不妥当,而对徐悲鸿和梅兰芳的讽刺则更是不妥当。 1933年,为了宣传中国美术,提高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 画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强烈震动,参加开幕式的有法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以及各界著名人士 3000人,观众达三万人以上,展览应观众要求延长了 15天,目录印至三版,报纸上的介绍文章达 200余篇。 文豪保尔瓦洛里专门为该展撰文介绍。 随后,徐悲鸿又赴布鲁塞尔、柏林、法兰克福举办个人画展,获巨大成功。 有 50 多家报纸杂志发 表了赞誉文章。 徐悲鸿在意大利米兰、苏联列宁格勒、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也引起轰动,该展的纪录片在意大利全国放映,被誉为自马可波罗之后最重要的文化交流。 苏联爱米塔日美术馆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绘画的展室。 对于徐悲鸿这样一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行动,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甚至莫名其妙地将其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送去主义”等量齐观呢。 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梅兰芳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表演艺术家,他将京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梅兰芳于 191 192 1956年先后三次赴日本演出; 1929年底到 1930年 初赴美国演出; 1935年赴苏联演出。 他的艺术成就受到国外众多艺术大师的一致推崇。 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表演体系,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20xx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相关推荐
寻常的眼睛。 (2)示例:描写目光: “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 描写眉毛: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 描写须发: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 样堆在额头上。 不 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描写皮肤: “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
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石油和石化工业是沙特的经济命脉,石化产品外销 70多个国家和地区 , 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 70%以上,石油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90%以上。 2020年沙原油日产量为960万桶。 石油不但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大笔财富( 04年人均 GDP: 11800美元),还带来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石油产量及收入情况如下: 石油王国 —— 沙特阿拉伯 你知道 吗 也门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人民做点事情。 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 干部,他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去做。 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 他爱丽达,但受“牛虻 精神”的影响,要“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所以按照“牛虻” 的方式与丽达不告而别。 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能够 继续为党工作。 正像他所说的:“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封: 100万 法国巴黎: 6万 巴黎 佛罗伦萨 探究二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国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 反映了什么。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消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了城市的拥护
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 你看,成行的树枝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返回 约翰 维米尔是 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
的绘画主题而存在,也标明了卡拉瓦乔与当时追求理想化时尚格格不入的率真与求实精神。 在他看来,不论是静物,是人物还是其他实物,都是自然的客体,因此,他总是以自然本身为依据,如实地反映自然,而把前人的一切规范和模式抛在一边。 • 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 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此后就再没有缺少佣金和资助,尽管他将自己的成功经营得很糟糕。 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 16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