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10内容摘要:

,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 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 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 “ 敲 ” 出文字。 在当代究 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 艺术 ” 和古老的 “ 文字 ” 两者间的关系呢。 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 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 “ 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 ” ,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 其实古人早就讲过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 ,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 “ 艺术 ” 的瑰宝,这其实 是对书法的低估。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 弘扬 “ 中国精神 ” ,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 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常说 “ 字如其人 ” ,西汉扬雄也曾说 “ 书,心画也 ” ,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 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 书法的教育 ,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 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 “ 界 ” ,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7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书法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 B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 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C . 人 们 对 书 法 产 生 误 解 的 原 因 之 一 是“ 认 ”“ 念 ”“ 写 ” 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D .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能不能把握好汉字的内涵,关系到能不能弘扬好 “ 中国精神 ”。 解析 “ 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 “ 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 ” ,但并不能理解为中文系继承了对书法史论中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 B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 “ 敲 ” 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阻碍了当今的书法教学。 C .当代书法,要处理好现代的 “ 艺术 ” 和古老的 “ 汉字 ” 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应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 D .把书法视为中华民族的 “ 艺术 ” 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需要人们认识到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根。 解析 “ 要处理好现代的 ‘ 艺术 ’ 和古老的 ‘ 汉字 ’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应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 ”的表述条件关系不当,这只是 “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 ” 的,而原文说 “ 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 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 “ 皮 ” ,艺术为 “ 毛 ” ,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B .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 .古人常有通过书法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品行的做法,所以说汉字在民族性格的塑造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D .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 “ 界 ” 、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不仅是狭隘的,而且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解析 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因为 “ 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 ,所以古人评价一个人,要看这个人的字, “ 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 ”。 B 套 一、 [ 2020 山西四校二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 ~ 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 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结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 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 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 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 ” ( 汤用彤 )。 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的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 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 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 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 “ 格义 ” 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 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 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 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 起被称为 “ 第一 ”。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 “ 西学东渐 ” 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 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 “ 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 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 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