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挑战教皇的权威内容摘要:

关于“赎罪券” 马丁路德 1517年的万圣节前夕,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 在《论纲》中痛斥出卖“ 赎罪券 ” 的作法,并且提出了 “ 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 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 同时,他还提出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 《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 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 创设情境 】 甲 :人生来是有罪的 ,只有尊崇上帝 ,忠实地履行七种圣礼 :洗礼、圣餐、悔罪等 ,通过苦修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 乙 : 只要虔诚地信仰耶稣就可灵魂得救 ,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 这些仪式中,除圣餐外 ,皆是糟蹋钱财的多余之举 ,皆可废除。 甲 : 上帝是不与油嘴之人直接交往的 ,只有在我们教士的主持下 ,才能聆听到上帝的福音。 否则 ,就要受到永世惩罚。 乙 :每个教徒 ,只要自己面对 《 圣经 》 ,真诚忏悔 ,就可直接与上帝心灵沟通 ,无须你们所谓尊贵的教士 ,凡信徒皆为祭司。 【 解决问题 】 ( 1)观点:甲是罗马教皇;乙是马丁 .路德 ( 2)分歧:怎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是听从教会,服从教规,还是相信自己。 罗马教会 “ 因行称义 ” :教徒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间接对话得救。 路德 “ 因信称义 ” :教徒与上帝直接对话即可得救。 ( 3)人文精神: “ 因信称义 ” 把人的灵魂从神职人员转到信徒手中,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圣事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 提出问题 】 他们各代表谁的观点。 他们观点的分歧点在哪。 路德观点哪里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 【 创设情境 】 第二十二条 教皇事实上并没有赦免炼狱中灵魂的任何处罚,因为按照教会法的规定,人应在生前接受这些处罚。 第二十八条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至于教会代表的功效,仅由神主宰。 第三十七条 真诚悔过的基督徒,或生或死,就是没有赎罪券,也能分享神和教会的赐福和恩典。 第八十六条 教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