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著作选读3内容摘要:
得过于苍白;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早就引起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感。 因此,他们决定将自己的哲学思路与整个德国的哲学思想界来一个全面清算,他们将自己这一著作的全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 —— 对费尔巴哈、布 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20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本书主要贡献 第 1卷(研读重点),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 2卷,批判 ‚ 真正的社会主义 ‛ 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21 主要内容: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Ⅰ] ( 1)人类历史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2 “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 5页)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 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 5页), 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 生产 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 (第 6页) 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人们是 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 所以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 (第 6页) 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 23 24 (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 3)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 4)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 交往。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 8页)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25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第 7页)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26 27 [Ⅱ ] ( 1)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要素或四个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 3)意识与语言。 语言是一种现实的实践的意识,它只是由于人们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 4)分工。 分工是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矛盾的根源。 分工和私有制是同义语。 分工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矛盾的根源。 分工也是人的实践活动异化的根源。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明显标志。 由于分工的模式不同,相应有不同的所有制关系。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 是 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 (第 13— 14页) 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 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28 29 ( 5)异化及其扬弃。 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马列著作选读3
相关推荐
主义者同盟 ( 《 共产党宣言 》 ) ① 参加 1848年欧洲革命 ② 参加 德国革命 ③ 创办了“民主派机关报” —— 新莱茵报 (唯一代表无产阶级的报纸) 三、流亡中的贫困生活 流亡原因: 从事革命活动引起欧洲各国政府的恐惧, 遭到迫害和驱逐 流亡: 法国 比利时 法国 德国 法国 英国 3、结果: 政治上遭迫害流亡,生活上贫困,但马克思 没有被打倒,对革命仍报有必胜的信念 《
“ 拿铁锹干什么呀。 ” 我说: “ 学校劳动。 ”“ 这铁锹太沉了吧,你能拿得动吗。 ”我低着头说了声: “ 能。 ” 不行。 坚决不行。 我听了妈妈的话,哭着跑了出去。 妈妈,我想对您说: “ 我要长大,我要自强,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过独立的生活,请您以后不要再过分溺爱我了,因为,我已经长大了呀,妈妈请您放开我吧。 放开我这只已经会飞的小鸟吧。 ” 妈妈,我长大了。 【 简评 】
问题:( 1)第二段中,有哪些语句与第一段相照应。 突出表现了什么。 ( 2)黑塞所说的 “ 世界文学 ” 是什么概念。 (真正的修养的永无止境是本段中照应前文的。 “ 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 ” ) (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 可见,在达尔文的科学研究之路上,真是困难重重。 ( 2)通过阅读课文,你从达尔文身上能够看到哪些闪光的品质。 结合课后习题三思考 • 提示: • 对待真理 → 坚韧 执着 • 对待工作 → 谨慎 认真 • 对待朋友 → 谦和 大度 • 对待对手 → 正直 诚实 课后习题一 • 提示: • 91页空行处 • 98页上一段 • (收到赴美讲学信后的回忆) • • 课后习题二 • 提示: • (
和采集动植物标本。 • 有一天,他借到一本名叫 《 世界奇观 》 的书,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幻想着有一天能到书里描述的地方去进行考察。 为了能适应将来的实践活动,达尔文常常练习骑马、射击、黑夜狩猎的本领,培养长途跋涉的坚强毅力。 • 这样,达尔文在课堂上的学习成绩就受到了影响,因此,父亲认 • 为他的野外活动是“不务正业”。 为了使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位医生以继承家业
彷徨 ” 时期的作品。 C. 《 恢复 》 和 《 前茅 》 等 “ 革命 ” 时期的作品。 主要小说 郭沫若的小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 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 漂流三部曲 》 等。 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 《 牧羊哀话 》 等。 1912年 3月间的 《 牧羊哀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