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知识点一 化学平衡状态栏目链接1 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条件下 ,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例如:在 2的反应中 , 无论怎样改变反应条件都不能使 2完全转化为 这是因为在2生成 2和 : 3目链接(2)注意: 可逆反应的前提:反应物和产物必须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体系中 , 而且在相同条件下 , 正逆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表示方法: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 用 “ ”号来表示; 重要的可逆反应:盐类水解 、 酯的水解等; 可逆反应的特征:难以进行到底 , 存在平衡状态。 栏目链接2 化学平衡状态。 如 2、下图所示:(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 ,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栏目链接(2)注意: 前提: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 实质: “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 ; 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 保持不变。 (3)特征: 逆:能建立化学平衡的反应一定是可逆反应; 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 0; 定:条件不变时 , 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栏目链接 等: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 , 变:条件改变时 ,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同:无论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所建立的化学平衡 , 只要平衡时各物质的含量相同 , 所建立的平衡是等效 3、的。 如: N2(g) 3H2(g) 2g), 在温度 、 体积一定时 ,以 1 2和 3 2开始建立的平衡状态与 2 栏目链接3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1)本质标志: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 ,即 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 (2)等价标志: 可逆反应的正 、 逆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且相等; 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即物质的量浓度 、 物质的量分数 、 体积分数 、 质量分数等保持不变 (但不一定相等 );栏目链接 对同一物质而言 , 单位时间内该物质所代表的正反应的转化浓度和所代表的逆反应的转化浓度相等的状态 B) B); 对不同物质而言 , 一种 4、物质所代表的正反应速率和另一种物质所代表的逆反应速率的比值等于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系数 )之比。 栏目链接(3)特殊标志: 对于 aA(g) bB(g) cC(g) dD(g)类型 , 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都是气体且 a bc 若反应混合物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体系的总压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但对于 a b c d, 由于 , 无论反应到达平衡状态与否 , 、 因此无法用 、 栏目链接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 且反应中气体反应物和气体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同的可逆反应 (体系中可存在固 、 液态物质 ), 当恒温恒压时 , 若反应体系的体积不 5、变 ,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由于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当总体系的温度一定时 ,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栏目链接 对于有有色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 , 如 H2(g) I2(g)2HI(g), 若体系的颜色不变 ,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具体总结如下:栏目链接栏目链接例 1 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 , 反应 A2(g) 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n 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 单位时间内生成 2n n 2D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n 2栏目链接解析: 在一 6、定条件下 ,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主要看正 、 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 , 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 (或含量 )是否保持丌变。 2是逆反应 ,生成 但是 没有达到平衡。 对于左右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的反应来说 , 丌能说明反应混合物中 否等于 栏目链接该反应前后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保持丌变 ,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 反应从开始至反应达到平衡就一直保持丌变 , 故压强丌变丌能说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没有说明正反应速率 , 且丌管平衡是否建立 , 只要反应在迚行 , 生成 2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 1 1。 答案: 式训练1 在一定条件下体积丌变的密闭容器中 , 反应 7、 2A(g)2B(g) 3C(g) D(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A 单位时间内生成 2n 同时生成 n B 容器内压强丌随时间而变化C 单位时间内生成 n , 同时消耗 D 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丌随时间而变化栏目链接解析: 单位时间内生成 2n , 同时生成 n ,则 反应达平衡状态 , 故 位时间内生成 n , 同时消耗 , 都是表示的逆反应速率 , 丌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 , 故 为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丌变 , 丌论反应开始迚行还是达到平衡 , 体系的压强始终丌变 , 故压强丌能作为判定依据 , 故 反应是一个气态反应 , 在恒容条件下 , 无论起始还是达到平衡 ,混合气体的密度始 8、终丌变 , 故 知识点二 化学平衡常熟栏目链接1 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1)含义:在一定的温度下 ,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 , 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简称为平衡常数 )。 (2)符号: K。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A(g) bB(g) cC(g) dD(g)栏目链接(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 , 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 )(3)物理意义: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 (即反应限度 );平衡常数的数值越大 , 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若 值在 105左右 , 通常认为反应进行得较完全 , 9、若 值在 10 5左右 , 则认为这个反应很难进行。 (4)平衡常数是反应的特性常数。 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 栏目链接对于可逆反应: H2(g) I2(g) 2HI(g), 在 时 ,从教材中的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 平衡常数不随物质的起始浓度而改变 , 仅取决于反应的本性。 反应一定 , 温度一定 , 平衡常数就是定值。 在恒定的温度下 , 可逆反应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 , 最后都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 因此我们说平衡常数是反应的特性常数。 栏目链接(5)若用任意状态的浓度幂之积的比值 (称为浓度商 ,用 与 可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的方向 , 10、即: , 对于反应 c 可逆反应向左进行;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衡左移 , 则 c(, 平衡逆向移动 , 故 目链接再加入 0.5 和 0.5 , Q c(Z)/c(X)2c(Y) (0.1) /( 0.1 )2 )2K, 平衡正向移动 , 故 降低温度 , 说明平衡正向迚行 ,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 故 知识点四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栏目链接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栏目链接2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栏目链接例 5 现有反应 aA(g) bB(g) pC(g), 达到平衡后 ,当升高温度时 , 减小压强时 , 混合体系中 则:(1)该反应的逆反应是 _热反应 , 且 a填 “ ” 11、“ ” 或 “ ” )。 (2)减压时 , _(选填 “ 增大 ”“ 减小 ” 或 “ 不变 ” , 下同 ), 正反应速率 _。 栏目链接(3)若加入 B(体积不变 ), 则 _, _。 (4)若升高温度 , 平衡时 B、 _。 (5)若加入催化剂 , 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 (6)若 A、 则加入 C(体积不变 )时混合物的颜色 _, 而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 充入氖气时 , 混合物的颜色 _(选填 “ 变浅 ”“ 变深 ” 或 “ 不变 ” )。 栏目链接解析: 升高温度 , 说明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 , 混合体系中 说明减小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则 a b 12、p;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若 体积丌变时加入 C,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生成更多的 维持容器内压强丌变 , 充入氖气可使容器体积增大 ,栏目链接虽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但 因而混合物的颜色变浅。 答案: (1)放 (2)增大 减小 (3)增大 减小(4)减小 (5)不变 (6)变深 变浅栏目链接变式训练5 在一定温度下 , 密闭容器中 A B 2(1)当增加或减少 平衡丌移动 , 则 _。 (2)升高温度时 , 平衡向右移动 , 此正反应为 _反应 , 升高温度时 , 正反应速率 _, 逆反应速率_(选填 “ 增大 ” 或 “ 减小 ” )。 (3)若 增大压强时平衡不移动 , 则 _态物质 , _态物质。 栏目链接解析: (1)固态或纯液态物质在反应中可视为浓度丌变 , 其量的增减对 的关系无影响 , 平衡丌发生移动。 (2)升高温度 , 平衡向吸热的方向移动 , 故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温度升高 , 增大。 (3)增大压强 , 平衡丌移动 , 说明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丌变 , 又因 只有 A、 才能满足上述条件。 答案: (。(鲁科版)第2章-第2节《化学反应的限度》ppt课件
相关推荐
军舰的支持,于是他就着手 建造了一支在舰船数量上超过拜占庭人的强大海军。 1453年复活节后的第八天,奥斯曼人攻城战役开始了。 双方的首次交锋杀成平局。 横隔在金角湾港水面上的锁链阻挡了奥斯曼海军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 后来,奥斯曼勾结一部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将船只从木板滑道拉入金角湾。 经过一番激烈的鏖战、英勇的抵抗之后,君士坦丁堡城陷落了。 据传说
觐见 1073年,修士希尔得布兰德当选为教皇,即格里高利七世,由此开始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的分庭抗礼 亨利四世 格里高利七世 11世纪教权王权之争中,亨利四世(左)将格列高利七世(右)赶出罗马城(绘画) 1077年 1月前往意大利卡诺莎城堡觐见教皇以求宽恕,这就是历史上的 “ 卡诺莎觐见 ” ,外国文学作品中,常把 “ 卡诺莎觐见 ” 作为忍气吞声,屈膝投降的代名词
,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得到 加强。 b)表现 : 1309年在 腓力四世 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 廷移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 国王的人质 ,史称 “ 阿维尼翁之囚 ”。 1377年,教廷 虽然迁回罗马,但天主教会又出现了 三个教皇鼎立 的分裂局面。 c)影响: 教权急剧衰落。 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11世纪末,在罗马教廷的倡导下,西欧教俗封
化,教会对世俗社会的控制减弱,产生了各种自治性的行会组织,这就为学者的聚集提供了条件。 文化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得以在欧洲以拉丁文的方式进行广泛传播。 在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西欧逐渐形成了许多的学术研究中心,这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中世纪大学 辩论( ,1919) 中世纪西欧学校的拉丁文课( ,1979) 中世纪大学 讲课( ,1919) • 巴黎大学成立于 1150年
— 驾船绕过非洲最南端 达 伽马 哥伦布 麦哲伦 —— 抵达印度 —— 抵达美洲 —— 环球航行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 1)扩张情况: a、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它们的海洋探险与殖民扩张紧紧联系在一起。 b、继这两个国家之后,英、荷、法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 思考:英、荷、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与葡萄牙、西班牙有何不同。 为什么。 ( 2)影响: a
1、第三章 物质的水溶液中的行为第 2节 弱点解质的电离平衡 盐类的水解知识点一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栏目链接1 电离平衡的特征。 (1)弱:存在于弱电解质的溶液里;(2)等: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该分子的速率;(3)定:达到平衡时 , 溶液里离子浓度和分子浓度都保持不变 (不随时间变化 , 但不一定相等 );(4)动:电离平衡属于动态平衡 , 即平衡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