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师恩难忘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 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 3)指导朗读。 感悟诗情。 (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请谈谈理由。 (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 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有感情 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 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 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 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指名读、齐读。 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理解一、二行诗句。 (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理解三、四行诗句。 (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 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朗读、背诵《所见》。 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习作 1》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 2. 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 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 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课前准备 1.放大抄录《我的班主任》全文。 2.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 4 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 ?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 2.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 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 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 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 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 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 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 (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 )。 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 (她 )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 ? 4. 拟题,完成初稿。 5. 组织修改 《练习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写好钢笔字。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教学第一部分。 ( 1)要求学生自读第 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 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教学第二部分。 (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 (教师正音) 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 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练习背诵。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指导。 (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练习。 (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 视指导。 (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审题。 (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 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指导。 (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 (指名说) (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 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 用处。 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 ”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细读第一部分。 ( 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两个“ 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 “芬芳”什么意思。 “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 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细读第二部分。 ( 2- 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 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 *细读第 2 节。 ①指名读第 2 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 (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 *细读第 3 节。 ①女生齐读第 3 节。 ②图 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 *细读第 5 节。 ①男生齐读第 5 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细读第三部分。 ( 6) ①齐读第 6 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 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 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 2- 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 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 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 这些与我们。北师大版语文第七册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海中试图逃生。 (1)escape from/out of...从 „„ 中逃脱 escape (doing) sth 避免 /逃脱 (做 )某事 (2)make one39。 s escape 逃走 a narrow escape 九死一生 ①No priso ner escaped ________ the prison without being seen.
推广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1975年 ,杂交水稻在全国多点进行种植示范 ,次年开始大面积推广。 多年来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丌断改良、种植区域逐年扩大 ,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 ,在理理论上否定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 ,杂交无优势”的观点
转弯、爬高或俯冲去追踪目标。 种类: 按发射点与目标点的不同,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地、舰对舰、舰对空等导弹。 按照作战使用的目的不同,又分为战略、战术导弹。 按照射程分近程、中程导弹 (1000— 3000千米 )、远程导弹(3000— 8000千米 )和洲际导弹 (8000千米以上 )。 此外还有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之分。 背景: 西方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思考: 1945年
想一想 : ,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鼓在振动 ,那么鼓发出的声音是不是由振动产生的呢 ? 答案是肯定的 .鼓在发声时鼓面发生了振动 ,只是振动不明显 . 来显示呢 ? 归纳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 ,经常会用到变抽象 为具体 ,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动手动脑学物理 方法( 1): 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银河系示意图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中有 1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1957年 10月 4日 ,前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登月计划 1970年 4月 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2020年 10月 1
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 • 1971年 9月 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九一三事件) 张春桥 江 青 姚文元 王洪文 ( “ 文革 ” 结束的标志) ( 2)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欢庆粉碎“四人帮” 审判席上的“四人帮 说一说你觉得文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给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