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内容摘要:

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危机。 ——《 全球通史 》 [美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 斯大林认为 , 工业化的中心 、 工业化的基础 , 就是发展重工业。 至于轻工业 、 农业都是次要的 、 从属的 、 为重工业发展效力的部门。 斯大林主张,提高工业品的出售价格,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加快资金的积累。 问题探究 1928年 ,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 1/8,全国 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指出 :没有重工业 ,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 ,只要谁高兴 ,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这种体制有何影响。 P96 斯大林的选择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1937年比 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 苏联国民经济 》 第 87页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 1913年为 斤, 1955年为。 ——周荣坤 《 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 第 116页 第 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3)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 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程标准的内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 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 大国 戈尔巴乔夫 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年的 430万顷扩大到 1962年的 3700万顷。 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 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 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 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3. 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