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3内容摘要:
争。 1956年 10月,以色列入侵埃及,战争爆发。 英法出动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登陆 塞德港;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并切断英法的石油供应。 三、四次中东战争简况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苏伊士运河上的英法军舰 以色列军事行动主要策划者:总参谋长达扬将军 (前排右 ),及后来任国防部长的沙龙 (前排左 ) 冒着枪火躬身前进的英军士兵 英国军队在塞得港进入阵地 联合国 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禁止把军火运入交战区; 美国 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要求英国停火; 苏联 也对英法表示不满。 埃及人民 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中东地区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 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及其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美苏开始了对中东地区的争夺。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结果: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埃及最终以弱胜强。 其原因有哪些。 ① 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 ②阿拉伯国家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 ③英法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④美苏两国对英法施加压力; ⑤世界舆论谴责侵略者,联合国大会以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 1967年 6月 5日,得到了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三国发起突然袭击。 10日起,埃、叙、约先后被迫同意停火。 • 战争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在内的 ,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三、四次中东战争简况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六日战争”中的以色列士兵 • 1973年 10月,埃及和叙利亚为了解放在“ 六日战争 ” 中被夺占的土地,突然发起进攻。 埃及突破 “ 巴列夫防线 ” ,叙军也收复了部分失地。 不久,以色列军发动反击,夺回战场主动权。 10月下旬,三国接受联合国有关停火决议,战争结束。 三、四次中东战争简况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影响: ①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②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以埃、以叙军队之。人教版历史选修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3
相关推荐
1、成才之路 数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 必修 2 立体几何初步第一章本章首先通过直观感知 、 观察 , 发现柱 、 锥 、 台 、 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然后归纳出空间中线面平行 、 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本章的第一大节是空间几何体 , 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 , 使学生认识空间的点 、 线 、 面 、 体 、 轨迹与图形 ,直观了解空间中的线面垂直 、 平行的有关概念
说 :这是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 中东概况 —宗教 独特的宗教关系 萨赫莱清真寺 10 中东纷争的 根源 : 连接两洋三洲五海 : “石油海洋 ” : 阿拉伯人 犹太人 : (耶路撒冷)三教圣地 : 战略利益的需要 五大焦点: 两大矛盾:。 ; 11 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 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阿拉伯面积
绥靖政策、把祸水引向东方的政策,是不是一种助 纣为虐的政策。 ● 美国和英国应该反思,迟迟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是不 是一种以欧洲各国人民的鲜血为代价的坐山观虎斗的 自私政策。 ● 美国应该反思,在胜利在握的情况下,对日本平民实 行核攻击,是不是符合美国主张的人权、人道主义原 则。 ● 以核战争威胁为后盾的霸权政策能否给美国和世界带 来真正的和平。 17 2020年 3月 3日
攻、快速坚决的纵深穿插和迂回包围,将伊军主力歼灭于科威特北部和伊拉克南部地区 ,迫使伊拉克接受联合国有关决议 ,结束战争。 17 伊军的作战企图 伊军由总统萨达姆 侯赛因直接指挥 ,其作战企图是 :以藏避炸、保存实力 ,以有限反击拖住对方,以导弹袭击分化瓦解多国联盟;依托既设阵地,发挥兵力优势并利用日益严酷的气候,使战争长期化、复杂化,最终迫使多国部队撤出波斯湾,以永久占领科威特。 18
影 响 第一次( 19191922) 第二次(19291930) 第三次 (二战期间 ) 《 罗拉特法案 》 阿姆利则惨案 政府、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不合作到抵制英货 …… 积极: 打击 、 增强 ;甘地赢得敬意 ——“圣雄 ” “ 食盐专营法 ” “ 食盐进军 ” 消极: 停止; 幻想 、 软弱。 商谈二战后自治问题 “ 英国退出印度 ”第一次 …… 第一次 …… 为印度的独立奠基
岌可危。 —— 《 甘地图传 》 材料三: “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 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 ” —— 印度总督欧文 材料四: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与不合作的主张:一方面,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者,迫使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