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春人教版地理八下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word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则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 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内用石块砌成一个分水的工程,叫都江鱼嘴。 鱼嘴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 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开凿山岩筑 成离堆。 离堆夹在内外江之间,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 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都江堰灌区示意图、都江堰示意图(如下) 1.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答案: 1.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2.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探究三】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沿长江干流地形剖面图”,分析长江上游和下游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1.比较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2.完成不同地区与其区域开发方式的连线,并说明理由。 上游 下游 航运 水电开发 种植业 林牧业 水产养殖 旅游业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补充。 (教师 随时引导提示) 小结 :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发展水电开发、林牧。20xx春人教版地理八下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word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
、汉、回、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俄罗斯、锡伯 、满、乌孜别克等 14个民族。 素有“歌舞之乡”、“西域乐都”、“瓜果之乡”的美誉。 图十 阿克苏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是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市总面积 2. 33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 45平方公里。 市辖 4乡 2镇 1场、 6个街道办事处
地环境脆弱,在开发利用油气资源的同时,需采取多种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并加强⑦ 的环境保护。 西气东输: ( 1)一线工程西起新疆 ⑧ ,东至 上海 ,途经了共 9 个省 市。 ( 2)二线工程西起新疆⑨ ,东至 广州 ,途径了共 7 个省。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展示,共同进步。 79 页,分析塔里木盆地 气候干旱的原因。 分析塔里木 盆地的城镇,人口分布规律及原因
: s 教版 七年级下册1: s Go to ets 坐坏的;破碎的离开;关上迷路的女士;夫人直(的)交通;车辆幸运;运气s go to we 英语中询问交通方式时用 答时用示交通工具的名词或者 如: go to By on 示 “从马、火车、汽车、船、飞机上”下来;从出租车或者小汽车上下来”;示乘坐“马、火车、公共汽车、船、飞机”等;示“乘坐小汽车、出租车”。 3. on to 路,
互助学,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北京的自然环境。 提出北京成为古都的优势这一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领会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对于参加北京竞赛游肯定有一定的信心了,那么 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二)走进北京 1.城市职能: 下列图片,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有哪些城市职能。
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 、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目标导学三
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采取的根治措施是 ____ ______ _____ _____。 ( 4)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用水紧张的问题,我国修建了 ____ ______ __工程,此工程主要是将 ____ ______ __流域的水调往华北、西北地区,该工程的东线充分利用了图中的 g 河作为输水通道, g 是 ______ __ ______。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