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孔乙己》ppt课件(1)内容摘要:
1、作者简介鲁迅( 1881年 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 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 自 1918年至 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华盖集 等。 1921年 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至 1935年期间,创作了 故事新编 和大量杂文。 背景简介 孔乙己 写于 1918年冬天 , 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 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 1906年废除 , 但是培植孔乙己 2、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 , “ 孔孟之道 ” 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 “ 孔乙己 ”。 要拯救青年一代 , 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 鲁镇的咸亨酒店 , 艺术地展现了 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 , 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 , 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 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阔 绰 舀 出 羼 水荐 头 蘸 酒 打 折 了腿间 或 附 和 颓 唐( ( ( ( ( )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 第一部分 3、( 1 3节):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 4 13节):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 4 9节):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 第二层( 10 11节):孔乙己断腿后到酒店喝酒,仍遭取笑。 第三层( 12 13节):孔乙己 的悲惨结局。 ( 1)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 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 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 开端、发展 )( 高潮 )( 结局 )北南厨房 出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把 “ 短衣帮 ” 与 “ 穿长衫 ” 的喝酒形象作对比 , 突出了贫富悬殊 、 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从 “ 我 ” 4、的职务的变换 , 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 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 , 以小见大 , 更见世态的炎凉。 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什么作用。 “ 他身材很高大 ” ,可又是 “ 青白脸色 ” ,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 脸上 “ 时常夹些伤痕 ” ,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他那 “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 ,既表明他已是 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 那件长衫 “ 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 ,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 5、迂腐麻木的程度。 分组合作,完成孔乙己履历表姓 名 籍 贯年 龄 出生年月学 历 身体状况特 长 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姓孔名不详 鲁镇五十多岁 晚清半个秀才没捞到 身材高大、被打致残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无无小伙计 短暂的 “ 师生 ” 关系(可惜 “ 学生 ” 不认 “ 老师 ” )掌 柜 买卖关系短衣帮 同为 “ 站着喝酒 ” 的 “ 酒友 ” 关系邻居小孩 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丁举人 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 “ 摔下来 ” 了的可怜虫与 “ 爬上去 ” 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 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工作生活经历主要工作成就主要优点主要缺点 6、总评价填表说明: 社会关系 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 ( 注明关系 ) 生活经历 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 , 表达准确清楚 , 可根据课文中语言 , 也可以自己概括。 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 读过书 ,终于但没有进学 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常去咸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教小伙计识字 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用手走来喝酒 ,(笑声中出场 ,笑声中退场 ,用手走着退场 )一事无成不拖欠酒钱 ,有善良而且热心好喝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孔乙己是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 7、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诚实善良一面的读书人。 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站着喝酒 ” 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 穿长衫 ” 表明他不愿与 “ 短衣帮 ” 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 惟一的 ” 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6.“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 ”“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 ”, 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7.“ 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加一种 8、悲凉的气氛,使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预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掌柜只在结帐的时候提起孔乙己,他关心的是自己的收入,人们根本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孔乙己在他们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反映社会的冷漠,世态炎凉。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一句中 “的确”和“大约”矛盾吗。 “大约 ” 表示是 “ 我 ” 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 “ 的确 ” 表示 “ 我 ” 猜测的结论。 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尖锐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科举制度造成了两种读书人不同的命运,少数爬上去的,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多数爬不 9、上去的,成为悲惨的牺牲品。 读书人为追求功名而苦读经书,不过是拿经书作为敲门砖,一旦爬上去,就根本不讲仁义道德,就是残酷的统治者。 我 ” 一个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 1)“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 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 (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 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笑,找出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 酒店中的人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 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 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总 结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孔乙己》ppt课件(1)
相关推荐
1、2016/1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我们便看见了这个物体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它们 ?回答 :因为有其它的光照到这些物体上面 ,然后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 ,所以就看到了它 它靠反射太阳光才让自已变得明亮 1/2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我们能看清很多的物体,归功于光的反射。 那么光的反射具有什么样特点 ,它满足什么样的规律呢 ?2016/11/29
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心满意足之感可谓跃然纸上。 活着的陶渊明 田 田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陶渊明就是死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却还依然 活着的人,他似乎还要永远地活下去。 登高望一望远方,陶渊明正坐着小船向我们划过来,他这是要回家去。 好久以前,有人曾看见他站在初冬的风里问自己: “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契诃夫 在尼古拉叶夫斯基铁路的火车站上,有两位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车站上吃完饭,嘴唇上粘着油,发亮,跟熟透的樱桃一样。 他身上有一股白葡萄酒和香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刚跳下火车,拿着皮箱、包裹、硬纸盒。 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 咖啡渣的气味。 他背后站着一个长下巴的瘦女人,那是他妻子;还有一个眯起一只眼睛的、高个子的男学生,那是他儿子。 “ 波尔菲里。 ” 胖子看见瘦子
1、课件 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课件 000年有固定电话 24部,2005年拥有的固定电话数是 2000年的 6倍。 西王庄 2010年有固定电话多少部。 课件 求 2010年的固定电话数,必须先计算出什么。 24 6 144(部)144 2 288(部)24 6 2 144 2
,就有轻以约;有强者,就有弱者;有事修而谤兴,就有德高而毁来。 可见,没有缜密的构思和深入的思考,语言文字上是不可能 做到如此对称工整的。 读韩愈 梁 衡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韩愈被贬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 “
快乐的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西西弗的故事只是加缪表现自己观点的一个凭借罢了。 在加缪看来,人生是荒谬的,人生面对荒谬生存环境的种种努力正如西西弗的推石上山,简直毫无希望但是,幸福与荒谬又是同一个大地 的两个产儿,人可以通过蔑视荒谬来实现对命运的超越,从而获得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西西弗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并蔑视诸神加于他身上的惩罚,那他就超越了苦难,从而获得幸福正如文中所说,“ 如果有一种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