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单元统计单元分析内容摘要:

1 课时。 第 1 课时,认识中位数。 教材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认识中位数。 事例一,选择了石家庄市 2020 年5 月 1~ 15 日( 15 天)最高气温这一真实的数据素材,用统计表呈现了 15 天的最高气温,设计了 3 个问题。 问题( 1)提出读表,交流信息的要求,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问题( 2)提出求这半个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度的要求,并呈现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问题( 3)提出按从小到大排列数据并找出最中间一个数据的要求。 在学生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后,通过兔博士的话介绍 25 是 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接着,在“议一议”中设计了两个问题,对这组数据的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什么意思,它们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进行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事例二,选择了反映现代社会发展中某品牌电脑一年销售情况的事例作为素材,用统计表呈现了一年( 12 个月)的销售数据,并提出了 3 个问题。 问题( 1)读表,交流信息;问题( 2)求众数、平均数;问题( 3)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重点介绍一组数据中间有两个数时,也就是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双数时,怎样求 中位数。 事例三,在“试一试”中选择了一家鞋店半个月内某种童鞋的销售事例,统计表呈现了按号码统计后的结果,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提出读表,交流信息;求众数、中位数的要求。 最后,提出“如果你是鞋店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 为什么。 ”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 计的作用。 “ 练一练 ” 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 1 题是本节课的基本练习,第 2 题是综合性练习。 最后,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了调查全班男女同学鞋号的活动,提出了求众数和中位数的要求。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过程。 第 2 课时,体会数据产生的误导。 教材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选择了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司招聘职员的典型素材,呈现了公司的招聘信息:“本公司待遇较高,平均月薪 2300 元”以及公司所有员工人数和工资情况。 首先提出:分析上面的统计表,你对这个公司人员的工资有什么看法。 接着呈现了亮亮、丫丫和红 红分别用众数和平均数描述该公司员工工资水平的情况。 然后再提出:你对这个公司的招聘广告有什么看法。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用公司员工的平均月薪来表示公司职员的工资不合适,可能会产生误导。 事例二,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量问题。 呈现了初中学生每天作业时间的有关规定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