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新闻两则》课件(37页)内容摘要:
1、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闻的结构、新闻的六大要素。 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有关知识: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 2、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毛泽东 (1893 1976),字润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其主要著作收在 毛泽东选集 中,其他已公开发走近作者行的著作有 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和 毛泽东诗词集 等。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这一文题,高度概括了渡江部队,渡江人数以及渡江时的区域之广、气势之大。 981年 7月 9日 人民日报。 是毛泽东为新华社 3、写的新闻稿,在 1949年 4月 24日的 人民日报 上发表。 1947年 7月到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支撑残局,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阴谋。 1949年 1月 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2创作背景文题背景1948年 12月 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 4月 15日,国共双方谈判。 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4月 21日,毛泽东发布了 “ 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 4、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这篇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是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伟大胜利的历史记录。 芜湖 ( ) 荻港 ( ) 溃退 ( ) 督战 ( ) 歼灭 ( ) 晨曦 ( ) 携带 ( ) 无恙 ( )锐不可当 ( ) 精神抖擞 ( ) ) 解殷勤殷红解数解放押解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精神饱满的样子。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气势旺盛,勇往直前,不可抵挡。 当,抵 5、挡。 神采奕奕 :安然无恙 :锐不可当 :要塞 :词语释义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课文开头 第一、二句话 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课文中关于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 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 导语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 主体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 6、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 24小时内即已渡过 30万人。 21日下午五时起,我 西路军 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 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 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 7、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 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 东路 35万大军 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 21日下午至 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导语 主体阅读课文,思考问 8、题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从 20日夜)地点 ( 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 (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 (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 (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 标题: 简洁、概括。 其中 “ 百万 ” 、 “ 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9、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 电头: “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 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3、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从 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 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 不含”,是“不包括 10、”的意思。 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 (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顺序相吻合。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 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 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 此种情况 都很泄气 ” ( “ 此种情况 ” 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 11、江是自西向东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 “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 哪是略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 “ 至发电时止,该路 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 3,余部 23日可渡完 ”。 已渡过的 “ 正向南扩展中 ”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本文语言方面的 12、特点 :(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 “ 百万大军 ” 、 “ 冲破敌阵 ” 、“ 横渡长江 ” ,再比如 “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 , “ 敌军则纷纷溃退 , 毫无斗志 ”。 (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 1)准确:如 “ 1000余华里 ” 、 “ 24小时内 ” 、 “ 至发电时止 ” 、 “ 余部 ” 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的六要素也不难。 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时刻注意,就能清楚地把握了。 例如读到 “ 20日夜起, 13、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 30万人 ” ,心里悬着这六个问题,就会注意:人物 中路军 30万人;时间 20日夜起 24小时内;地点 安庆、芜湖线;原因 要渡江;经过 突破安庆、芜湖线;结果 渡过 30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因此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整体感知30万大军35万大军5万大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封锁长江时 间 部 队 部队人数 进 展20日夜起至 22日 22时2 14、1日下午 5时起至 22日 22时20日下午 5时起至 22日 22时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贵池 彭泽线1语言风格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则消息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 导语写得简练、明快,不足五十字,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 冲破 ”“ 横渡 ” 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写中路军渡江用 “ 突破 ” 一词,十分准确,因为中路军首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本文用词不仅准确,而且富于变化。 如写西路军和东路军渡江,一个用 “ 开始 ” ,一个用 “ 发起 ” ,不相重复;文中还常用四字短语 15、,如 “ 百万大军 ”“ 纷纷溃退 ”“ 英勇善战 ”“ 锐不可当 ” 等等,使文章显得感情鲜明,气势雄浑。 鉴赏与写作叙议结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这种议论不仅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军事和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进一步使读者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去粗取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本应对场面如此广阔、史无前例的书大战役,报道得详尽一些,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是如何积极支援的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的原因来写,其余则未提及。 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却也体。(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新闻两则》课件(37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