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7版 高考地理复习 8.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含答案)内容摘要:
2、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解析第 1 题,巴西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条件逊于美国;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丰富,大豆增产潜力大。 第 2 题,和美国比较,巴西的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巴西大豆价格低的主要原因应是劳动力成本低。 第 3 题,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大豆生产面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 5、,夏季上山放牧、农田两年轮种和种植橄榄是图示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特点。 据此完成 67 题。 6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7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水源不足 B土壤贫瘠C洪涝频繁 D气温较低解析第 6 题,读图可知,该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商品率较高,为混合农业。 第 7 题,由图中的地形区名称及该地大面积种植橄榄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夏季降水少,水源不足。 答案典题)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89 题。 8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 8、热带、亚热带气候区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C丙主要种植水稻,水利工程量大,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科技含量高解析第 10 题,甲地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混合区,主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调整,机械化程度高。 乙地是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以生产小麦和玉米为主,多分布在地广人稀地区,但分布区交通便利,影响乙地的因素是市场和交通。 丙地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粮食商品率较低,应是季风水田农业,影响因素是气候和劳动力。 丁地为典型畜牧业区,其乳畜业是面向城市市场的集约化农业,多分布在城市郊区,影响因素是市场、饲料。 第 11 题,甲是混合农业 10、果汁产业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有()A地表径流量增大,水质改善B带动贸易、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C缓解当地的土地沙化和盐碱化D增加就业,提高收入解析第 12 题,由图可知,甲地为山东半岛,多丘陵,而乙地为黄土高原地区。 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地面积更广,生产成本较低;且乙地气候大陆性更强(距离海洋更远) ,降水较少,光照条件更好,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第 13 题,大力种植苹果并发展苹果汁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带动贸易、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增加就业,增加收入。 但对地表径流、水质改善以及土地沙化、盐碱化无直接影响。 答案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14(2016江苏盐城上学期期中)读欧洲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 13、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 A 级绿色食品。 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沙砾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沙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甲地种植硒砂瓜的有利自然条件为_。 (2)甲地地表沙砾对当地西瓜生长的有利影响是_。 (3)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4)分析乙地区种植西瓜的不利气候条件。 (5)借鉴甲地的发展经验,简述乙地区为改善西瓜种植的气候条件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了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题,结合图示地区的自然环。(鲁教版)2017版 高考地理复习 8.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含答案)
相关推荐
4、本题考查环境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g 位于城市的外围,根据等高线判读 g 地位于河流的下游;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g 地位于季风风向垂直的东北郊外,适合布局工业区,对城区的环境污染较小。 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 答案 600 万,约 60%居住在离市中心 3 千米的范围内。 城市人口 54%居住在贫民窟。
3、排除。 故 A 项正确。 第 4 题,该区域的水分亏损月份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 36 月份,水分累积亏损最多的为 6 月份,故 B 项正确。 答案013课标,6 7)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下图,完成56 题。 ) 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地 B.地 C.地 D.地解析第 5 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为我国台湾,其东部为台湾山脉,西部为平原,从等温线的分布看东部气温低,呈闭合状
一二 ” 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 “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 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 “ 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 — 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 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 用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 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 “ 无边落木萧萧下
眉: 山名,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金顶是它的最高峰。 地崩山 摧 壮士死 , 然后山崩地裂,压死迎亲的五壮士,然后 天 梯石栈相钩连。 在山崖上 架木而建成相连的通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相传秦惠王想 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 五个美女。 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 回到梓潼 在今四川剑阁之南 的时候,看见一条 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
标, …… 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学生反复读。 特别 强调 :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 ( 3)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 “ 凶险 ”。 “ 侧身西望长咨嗟 ” 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 “ 噫吁嘻。 危乎高哉 ” 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 “ 蜀道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