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教案word版54页内容摘要:
场力大的点,电场强 . 2.应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比值 F/q 来表示电场强度,知道这个比值与电荷 q 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用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结合学生前面学过的类似的定义方法,让学生领会电场强度的定义. 3.应当要求学生确切地理解 E=F/q 和 E=kQ/r2这两个公式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4.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计算时不应过于复杂,一般只限于两个电场叠加的情形.通过这种计算,使学生理解场强的矢量性 5. 电场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电场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线。 教后记: 对于两个 公式的理解以及电场强度的定义还存在问题,要通过题目去强化。 对于几种典型问题,学生死记答案,要让他们养成分析题目的习惯。 学生对于计算题过于依赖计算器,要让他们养成手算习惯。 专题:静电平衡 【教学 三维 目标】 1. 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 理解静电平衡时,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3. 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重点 难点 】 静电平衡状态 电场中导体的特点 【教学方法】 推理归纳法、问题解决法、实验法 【 教具准备 】 验电器、法拉第圆筒、有绝缘柄的金属球一个 、金属网罩、收音机、感应起电机、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 静电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在静电感应时用手摸一下导体,再移走源电荷,则导体带什么电。 若将导体接地则情况如何。 左端接地呢。 (二 )新课教学 一、电场中的导体 金属导体的特征: 由做热振动的正离子和做无规则热运动的自由电子组成 静电感应现象 问题:在源电荷的电场中引入金属导体后会对空间各点的场强 有影响吗。 是什么作用使金属内的电子定向移动的。 此移动一直进行吗。 金属导体内部有电场吗。 答:使空间电场重新分布 源电荷的电场使导体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 静电平衡状态: 导体(包括表面)中没有电荷定向移动时的状态叫静电平衡状态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⑴内部场强处处为零(不为 0则自由电子将继续移动直至合场强为 0) ⑵导体中没有自由电荷定向移动 + - - + + + - + - - + + + - ⑶净电荷分布在导体表面 实验证明: 法拉第圆筒实验 ⑷导体表面附近电场线与表面垂直 理论证明:中性导体带电后,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净电荷只能分布在表面 反证法:若内部有自由电荷,则内部场强不为 0,导体就不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静电平衡时导体周围电场分布: 上图空间实际电场分布,不会出现虚线电场线 二、静电屏蔽 空腔导体的特点: 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空腔内没有电场 静电屏蔽 外 部电场对内部仪器没有影响 若将源电荷置于空腔内,则外对内没有影响,但内对外有影响 实验演示:将收音机置于金属网罩内则声音大小减小 若将球壳接地,则内外各不影响 应用 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套有金属罩 通信电缆版面包一层铅皮 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穿金属网衣 通讯工具在钢筋结构房屋中接收信号弱 (三 )巩固练习 例 1:如图所示,在一个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壳的球心处放一正电荷,试分析 A、 B、 C三点的场强: + - - + + + - + _ _ _ + + + + + + + A B C A. EA≠ 0 , EB=0 , EC=0 B. EA≠ 0 , EB≠ 0 , EC=0 C. EA≠ 0 , EB≠ 0 , EC≠ 0 D. EA=0 , EB≠ 0 , EC=0 例 2:如图所示, A、 B是两个架在绝缘支座上的金属球,都不带电,中间用导线连接,现用一带正电的小球 C靠近 B,用手摸一下 B球,再撤去导线,然后移走 C球,则 A、 B带电情况: A. A球带正电, B球带负电 B. A球带正电, B球不带电 C. A球不带电, B球带负电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例 3:长为 L的金属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荷量为 q的正电荷放在距棒左端 R处且与棒在一条线上,则棒上感应电荷 在棒内中点 O 处产生的场强的大小 ,方向。 (四 )小结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有什么特点。 静电屏蔽有哪几种情况。 有哪些应用。 【布置作业】 【教 后记 】 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一节的内容,但在历届高考中都有体现,所以对于这块知识原则是讲清基础知识,不追求深难偏。 学生对电场强度大小,方向的判断,导体内部外部的区别存在问题,准备在作业纸上让他们逐步解决问题。 A B + C + R L O q 电势能 电势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 关系。 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 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结合,理解电势能与静电力做的功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科学探究的价值观。 重点: 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 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习前面相关知识 1.静电力、电场强度概念,指出前面我们从力的性质研究电场,从本节起将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场。 2.复习功和能量的关系。 从静电力做功使试探电荷获得动能入手,提出问题:是什么能转化为试探电荷的动能。 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 1。 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 q 在场强为 E 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 A运动到 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q沿直线从 A到 B q沿折线从 A到 M、再从 M到 B q沿任意曲线线 A到 B 结果都一样即: W=qELAM =qELABcos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 2.电势能 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 写成式子为: PBPA EEWAB 注意: 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②.电场力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 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③.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在任一点具 有的电势能都为负。 在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负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 ④.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 A 具有的电势能 EP等于将该点电荷由 A 点移到电势零点电场力所做的功 W的。 即 EP=W ⑤.求电荷在电场中 A、 B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 A点移到 B点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荷在 A点电势能大于在 B点 的电势能,反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 B点的电势能小于在 B点的电势能。 ⑥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应先规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 关于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P19(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所以: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电势能位置时电场力所有做的功。 如上式若取 B为电势能零点,则 A点的电势能为: ABABPA qELWE 举例分析:对图 1。 41中的各量附与一定的数值,后让学生计算。 ( 1课时) 3.电势 表征电场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度 通过研究电荷在电场中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得出。 参阅 P20图 1。 43 (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用 表示。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 2)公式:qEp(与试探电荷无关) ( 3)单位:伏特( V) ( 4)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势顺线降低。 (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 5)零电势位置的规定:电场中 某一点的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即电势的数值决定于零电势的 选择. (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P21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练习 4 4.等势面 ⑴.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⑵.等势面的性质: ①.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②.电场线跟等势面一定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③.等势面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④.等势面不相交,不相切 ⑶.等势面的用途:由等势面描绘电场线。 ⑷.几种电场的电场线及等势面 注意:①等量同种电荷连线和中线上 连线上:中点电势最小 中线上:由中点到无穷 远电势逐渐减小,无穷远电势为零。 ②等量异种电荷连线上和中线上 连线上:由正电荷到负电荷电势逐渐减小。 中线上:各点电势相等且都等于零。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练习 7。 (三)小结: 对本节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四)巩固新课 1.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其他题目。 2.阅读教材内容 教后记 : 电势能、电势、等势面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上课前就准备用类比法(重力势能、高度、等高线)帮助学生理解,在课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时间安排上又出了问题,以后需要两节课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对于电势和电势能的相对性的理解有障 碍。 电势差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势差的概念;会计算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电势和电势差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类比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电势差 的 概念,电势能的改变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电功计算。 难点: 电势差的定义(比值)及 “ 在电场中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引起电荷的电势能的减少 ” 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电势差:(又叫电压) ( 1)定义: 电荷 q 在电场力作用下由 A点移到另一点 B 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 WAB与电荷量 q的比值,叫 A、 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UAB。 ( 2)定义式:qWU ABAB ( 3)单位: 伏特 符号: V 1V=1J/C ( 4)物理意义: 电势差的值即为电场力作用下两点间移动一库仑的正电荷电场力做的功。 例如: UAB=10V,移动 1库仑正电荷电场力做功为 10J,移动 1库仑负电荷电场力做功-10J。 电势与电势差的比较: ( 1) 电势差是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的差值, BAABU ( 2) 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有关;电势差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无关。 ( 3) 电势和电势差都是标量,单位都是伏特,都有正负值; 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比参考点的电势大或小; 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的电势的高低。 应用 ABAB qUW 计算时,相关物理量用正、负值代入,其结果: ABW > 0,电场力做正功; ABW < 0,电场力做负功; ABU > 0, A > B ; ABU < 0, A < B 二、典型例题分析: 【 例 1】教材 P24页 例 1 【 例 2】将一个电量为- 2 10- 9C的点电荷从电场中的 N点移到 M点,需克服电场力做功 10- 8J, N、 M两点间的电势差 UNM为多少。 若将该电荷从 M移到 N,电场力做什么功。 UMN为多少。 【 解析 】( 1) WNM=- 10- 8J, VqWU NMNM 7102 98 ( 2) WMN= 10- 8J, VqWU MNMN 7102 98 。20xx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全册教案word版54页
相关推荐
果. (3)偏转: ① 使电子束偏转的磁场是由两对线圈产生的,叫做偏转线圈. ② 在偏转区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加有偏转磁场,其方向、强弱都在不断变化,因此电子束打在荧光屏上的光点就不断来回移动 (扫描 ).电子束从最上一行到最下 一行扫描一遍叫做一场,电视机中每秒要进行 50 场扫描,所以我们感到整个荧光屏都在发光. 一、洛伦兹力的方向 例 1 如图所示,磁场方向、正电荷的运动方向
关系 通过匀强电场的例子来推算 U和 E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表示某一匀强电场的等势面和电场线。 沿场强方向把正电荷 q 由 A 点移动到 B点 ,设 A、 B两点间的距离为 d,电势差为 U,场强为 E。 ★问题:电场 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 由功的定义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可知: W=Fd=qEd 由电势差定义可知 综合上式得到 U=Ed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结论
等势面之间的距离相等吗。 如点电荷的电场中的等势面 结论:等差等势面密处场强 ,等势面疏处场强。 请定性地画出电势差相等的二个等势面。 哪两个等势面是否在相邻等势面的中间 ? 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定性掌握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2. 定量掌握匀强场中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学习过程】 1.电场力的性质:力和能是贯穿物理学的两条 主线,空间 只要 . . 有电荷的存在
磁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 B.均匀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均匀变化的磁场 C.稳定的电场一定产生稳定的磁场 D.振荡的电场一定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例 家用微波炉使用的微波频率为 2450Hz。 它的波长是多少。 某广播电台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是 500m。 它的频率是多少。 三 、课后练习 关于电磁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法拉第第一次通过实验
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 h ,根据做匀 变 速直线运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 v D .根据做匀速直线运 动时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这点前后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测算出瞬时速度,并通过gvh 22 计算出高度 h 6.用落体法 “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的实验中: (1)在验证 12mv2= mgh时
圆形槽的边缘 A 点沿内表面开始下滑,第一次到达最低点 B 时的速度大小 v= 2 m/s。 求此过程中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g取 10 m/s2)。 提升能力 10.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高 h,质量为 m的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 F作用下,能匀速沿斜面向上运动。 若把此物块放在斜面顶端,在沿斜面向下同样大小的恒力 F 作用下物块由静止向下滑动,滑至底端时其动能的大小为( ) A. m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