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考语文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内容摘要:
【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题目。 注意雾霾 ,别忽略烟霾 ① 室外污染造成的雾霾人们很容易看得到 ,而室内的烟霾人们却往往容易忽略。 一项针对卷烟燃烧释放物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的实验结果显示 ,室内外空气中的 ,这意味着门窗关不住室外空气中细小颗粒物的 “入侵 ”。 例如有人在门窗紧闭的房间里吸 4支烟 ,那么 1小时内室内空气中 10倍 ,且室内的烟霾浓度远远超过室外的雾霾。 ② 某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表示 ,雾霾与室内烟霾叠加 ,对人体可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 他指出 ,很多人对室外环境的雾霾心有余悸 ,外出戴口罩 ,减少户外活动 ,购买各种空气净化器 …… 但对室内二手烟产生的 以轻心。 为此 ,该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医学实验部开展了卷烟燃烧释放物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③ 实验数据表明 ,室内的烟霾浓度远远超过室外的雾霾。 室内如有人吸烟 ,烟雾中的 “入侵 ”的。 无烟室的空气中未检出亚硝胺 ,而吸烟室内检测出了亚硝胺和金属镉。 亚硝胺是一种在烟草晒制、处理、发酵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 吸烟室 ,而金属镉是最易在人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 ,也是一种致癌物 ,对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有害。 无烟室空气中未检出亚硝胺 ,由此证明吸烟室中的这两种亚硝胺来自烟草烟雾 ,是烟草特有的。 ④ 专家强调 ,即使是低焦油的卷烟 ,只要燃烧 ,室内空气就会受到烟草烟雾的污染 ,因此 100%无烟环境的建立是消除室内烟霾的唯一手段 ,是保护大众健康的根本。 烟霾与雾霾同样造成健康危机 ,而且是不可忽视 , 需要立即应对的危机。 为倡导全社会改变送烟、敬烟这一社会习惯 ,努力营造无烟氛围 ,中国疾控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等五家单位共同向全国人民发起 “五个不 ”的倡议 :不送烟、不敬烟、不劝烟、在公共场所不吸烟、勇于对二手烟说 “不 ”。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1)第 ④ 段中加点的 “唯一 ”能够换成 “主要 ”吗 ?为什么 ?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步骤分四步。 ① 表态 (换还是不换 )。 ② 定性。 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 ,如 “比较 ”“几乎 ”“相当 ”等词表程度 ,“大约 ”“可能 ”“左右 ”等表估计 ,“多 ”“有余 ”等表数量。 ③ 解释句意变化 (先解词 ,说明原句意思 ),换后 (删掉 )意思变为 …… 与实际 (原意 )不符 (或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显得太绝对化 )。 ④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参考答案】 不能换。 因为 “主要 ”指最重要的 ,并不排除其他手段 ,而 “唯一 ”表示限定范围 ,说明 100%无烟环境的建立是消除室内烟霾独一无二的手段。 如果换成 “主要 ”与原文意思不符 ,“唯一 ”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2)第 ①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方法 的辨析 及其作用。 审题时要注意 “哪几种 ”这个关键词 ,找全说明方法。 画线句整体上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提示词是 “例如 ”,“烟霾浓度远远超过室外的雾霾 ”是作比较。 【答案】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了室内吸烟的严重危害性。 (或 “突出室内吸烟造成的烟霾浓度远远超过室外雾霾的特点 ”)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创新拓展 (1)第 ③ 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并简析其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该段 ,依据说明方法的特点辨析 ,然后紧扣该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作比较。 把吸烟室与无烟室进行比较 ,从而突出说明了室内的烟霾浓度远远超过室外的雾霾。 (2)第 ① 段加点的词 “往往 ”能否删去 ?为什么 ?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应指出能否删去 ,然后解释 “往往 ”的词义 ,再比较删去前后文意的变化 ,最后指出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参考答案】 不能删去。 “往往 ”在这里表频率 ,是 “常常 ”的意思。 原句说明“室内的烟霾人们却常常容易忽略 ”,若删去 ,则变成 “室内的烟霾人们却容易忽略 ”,表述变得不准确。 “往往 ”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特点。 规律方法探究 典例精析 易错题剖析 四、分析生活现象 ,解决现实问题 【方法归纳】 分析生活现象 , 解决现实问题 读懂、读透文章是基础 , 没有准确的理解 , 分析探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启示感悟类、建议类 谈启示感悟要结合自己对选文感悟最深的一点来谈 , 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 , 然后联系自身生活、时代特征作答。 提建议要合乎情理、符合文章内容 , 不能信马由缰。 提建议 要符合现实情况 , 具有可操作性。 拟。20xx中考语文专题十四说明文阅读
相关推荐
4、件大约有多少个。 解析 X N(4, ), 4, 3不属于区间(3,5)的概率为P(X3) P(X5)1 P(3 X5)1 P(41 X41)1 P( 3 X 3 )1 000(个),即不属于区间(3,5)这个尺寸范围的零件大约有 3 个6一投资者在两个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这两个方案的利润 (万元)分别服从正态分布 N(8,32)和 N(6,22),投资者需要“利润超过 5
声。 【 失误原因 】振聋发聩:形容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句中只断取了“振聋”的意思,却抛弃了“发聩”的意思,从而导致错误。 【 名师点睛 】 成语具有约定俗成性,其使用范围已经在千百年的使用中得到固定。 所以切实明确成语的含义,这是判断它使用是否恰当的前提。 另外做题时还要充分考虑该成语所处的语境,判断它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
(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可求出第三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导入变形,引导学生认知通过变形式实现边角的互化】 二、 典例剖析 例 在 ABC 中, BaAb coscos ,试判断 ABC 的形状 . 【设计意图:本题属于容易题,主要通过本题让学生认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就是判断角之间的关系或边之间的关系,利用正、余弦的变形恰好达到角或边的一个统一】 【练习巩固】 在 ABC
3、概率 P 512 712 34 351925甲、乙两人同时报考某一所大学,甲被录取的概率为 人是否被录取互不影响,则其中至少有一人被录取的概率为()A案D解析由题意知,甲、乙都不被录取的概率为(11至少有一人被录取的概率为 1选 2015九江高二检测)甲射手击中靶心的概率为 ,乙射手击中靶心的概率为 ,甲、13 12乙两人各射击一次,那么 等于()56A甲、乙都击中靶心的概率B甲
(1)物体在 4s~ 8s内速度是 0;发生的位移是 0. (2)物体在 8s~ 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 20m/s. (3)物体在 10s~ 12s内速度是 20m/s;发生的位移是 40m. (4)物体在 0s~ 10s内的位移是 0; 0s~ 12s内的位移是 40m. 能力 思维 方法 【 例 1】 公路上向左匀速行驶的汽车如图 212,经过一棵果树附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