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二地理 选修3课时作业3.2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选择欣赏位置不同则感受不同B把握欣赏时机不同则感受不同C景观特点不同则感受不同D心理状态不同则感受不同【解析】以情观景的主观性很强,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 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与其心理状态有关。 【答案】固的诗、立体的画”之称,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读苏州园林一景区图,回答 34 题。 3图中景区主要的构景手法是()A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这属于园林构景的层次手法B用圆形门框作为取景的画框,把秀丽风光限在框中,称为框景手法C将园景与塔景隔成不同的景区,这属于园林构景的主配手法D借园外的景物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这属于借景手法4该园林建筑色彩素淡,以 4、城的雄伟壮观,就要()A登高远眺 B置身其中C选择特定地点 D在适当距离处仰视56.【解析】万里长城雄伟壮观体现了旅游景观的形象美。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里,要欣赏它的雄伟壮观,需在适当距离登高远眺。 【答案】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的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 据此回答 78 题。 7对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 ()A置身其中 B特定位置观赏C制高点俯瞰 D适当距离仰观8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旅游景观欣赏时 ()A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 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C体验景观的意境 D充分了解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7、满足感官要求,又能适应心理需要。 【答案】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壶口瀑布位于黄河峡谷中。 九曲黄河如一条奔腾的巨龙,穿行在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中,流至壶口时,激流翻滚,惊涛怒吼,其声方圆十里可闻,其形恰如巨壶倒悬,场面极为壮观,有“全国第二大瀑布”之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之一。 材料二:黄河水系图和壶口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 (1)图 1 中 A 河流的名称是 _,B 地形区的名称是_。 (2)根据材料一的描述,黄河壶口瀑布什么季节出现此景观。 为什么。 (3)材料一体现了自然美的_、_、_ 特性,如何欣赏黄河壶口瀑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依据图中信息,分析黄河壶口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 9、,侵蚀弱,下层相对松软的砂岩侵蚀强,发育成了瀑布。 【答案】(1)渭河河套平原(2)夏季。 因为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 (3)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适当距离仰视。 (4)流水侵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杭州西湖部分景观图。 (1)西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国自然风景区_的特点;人文景观的布局设计_,在突出自然美的同时,又注重用_的形式来渲染。 (2)图中的“桥”低临水面方便游人欣赏,这体现了旅游欣赏方法中的 _。 (3)除“桥”外,西湖风景区建有不少“堤、榭、廊、阁、亭 ”等,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其功能。 (4)白居易的“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点出了西湖采用了。2015-2016高二地理 选修3课时作业3.2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2、层,这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及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答案】年到香港旅游的大陆游客年突破 4 000 万人次,香港能成为“旅游热土”的条件是( )购物天堂优越的交通区位兴旺的餐饮业、娱乐业和饭店业熙熙攘攘的游客A BC D【解析】食、宿、行、游、娱、购是现代旅游的六个构成要素,香港之所以能成为“旅游热土” ,主要是因为具备了现代旅游的六个要素,有便利的交通
2、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突出强调是人类所创造的。 【答案】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理念是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B风景区中流传的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与审美特征无关C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楼阁、桥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D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工美会破坏了自然景观的自然美【解析】人工美的内容主要包括古典园林、古建筑、民俗风情等,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水
h e i r r e a s o n f o r do i n g i t i s s t i l l a p uz z l e t o m e . 他们为什么要做此事对我来说是一个谜。 基础导练 文本感知 导学互动 词义辨析 puz z l e d 与 puz z l i ng puz z l e d 意为 “ ( 人感到 ) 困惑的 ,迷惑不解的 ” ,用来说明人的心理状态 ,因此 ,名词
属 “ 主-谓-宾 ” 句型。 【 用法归纳 】 prepare sb to do sth/ for sth 使 某人准备好 (做 )某事 be prepared for/ to do sth 为 (做 )某事做好了准备 make preparations for 为 „„ 做好准备 in preparation for 为 „„ 做好准备 【 即境活用 】 (1)—I39。 m 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