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3内容摘要:
的,人一定能消灭核武器。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67年 6月 17日) 邓稼先 邓嫁先( 1924—1986),中国物理 学家;安徽怀宁人; 1945年毕业于西南 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赴美留学, 1950 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当年返回祖国。 他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 员、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所长、国 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主要 从事核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他是中国核武器 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 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他去世前中国进行的 32次核试验中,在现场 指挥试验队工作达 15次之多,被誉为中国的 “两弹元勋”。 1960年 2月 19日,自行制造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60年 9月,首枚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3年 12月,第一枚气象火箭发射成功。 现在已有 T T7A、和平 2号、和平 6号等多种气象火箭。 1964年 6月 29日,独立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 它揭开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964年 7月 19日,成功地发射和回收首枚生物火箭。 1966年 10月 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 1970年 1月 30日,中远程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0年 4月 26日,用 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 东方红 1号 人造卫星,宣告我国进入航天时代。 1971年 3月 3日,发射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一号 ,该卫星在预定轨道工作 8年以上。 1971年 9月 10日,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火箭大事记(部分) 中国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 中程导弹 中远程导弹 洲际导弹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 中国发射地空导弹 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 中国发射洲际导弹 中国发射“东风 21”号多弹头导弹 “东风 21”号可以携带威力相当于 30万吨黄色炸药的核弹头,也可以配备传统高爆弹头。 1966年 10月 27日,我国本土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图为导弹运进。岳麓版历史必修3新中国的科技成就3
相关推荐
D、 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当堂训练: 目前,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 ①苏联 ②美国 ③中国 ④日本 ⑤法国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当堂训练: 第 29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 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课堂小结: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银河”系列计算机
2、;第 3、4、5、6 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8、18、18、32,选项 C 不正确;第 4 周期由左至右第 8、9、10 三列属于第族都是金属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选项 D 正确。 【答案】2015福建省三明市第一高一下学期月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 18
们愿意看到德国人躺在坟墓里 , 更愿意看到俄国人躺在手术台上。 ——丘吉尔 ( 二战爆发后 ) 摘自 《 丘吉尔回忆录 》 “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 , 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同情魔王的声明。 ” ——丘吉尔 ( 苏德战争爆发前 ) 材料二: “ 最近 25年来 , 没有人比我更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 凡是我曾说过关于共产主义的话 , 我决不收回。 ” 希特勒 “ 侵犯俄国只是侵犯不列颠岛的先声 …
轨道工作 8年以上。 1971年 9月 10日,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我国成功发射火箭大事记(部分) 中国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 中程导弹 中远程导弹 洲际导弹 中国二炮部队地地导弹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导弹部队 中国新型的中远程地空导弹 中国发射地空导弹 1988年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 中国发射洲际导弹 中国发射“东风 21”号多弹头导弹 “东风
2、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解析】C电子云是用小黑点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概率,小黑点的疏密表示出现概率的大小,不是小黑点表示电子,所以错误。 【答案】2015河北枣强高一期末考试)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最外层有 1 个电子的原子都是碱金属B最外层有 5
国的科技文化交流难以进行; 6) 中国古代科技本身的局限。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 实用性 ,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 有较强的 经验性。 •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 技术化 倾向严重,而 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 遍的生产力。 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缺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