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3内容摘要:

国的科技文化交流难以进行; 6) 中国古代科技本身的局限。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 实用性 ,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 有较强的 经验性。 •第三,古代科学理论的 技术化 倾向严重,而 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 遍的生产力。 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缺陷 : • 中国古代科技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 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 • 为了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 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 教育中缺乏自然科技教育的成分 ,使中国古代失去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条件。 秦汉时期已发明了 “ 浑仪 ” • 测量天体入宿度和去极度的仪器就长期使用浑仪 浑象是浑天家发明用来演示天球运动,说明浑天学说的一种仪器。 • 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在当时已经具有了机械天文钟和自动日历的雏形,对后世自动天文仪器的制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早期的灵台不仅进行天文观测,也是祭祀和每月初一举行告朔仪式的地方。 后来,随着天文工作和祭祀活动日益扩大,灵台成为专门进行天文观测的场所,而祭祀和告朔则在社坛神庙和明堂 进行。 古 代 天 文 台 侯风地动仪 张衡 侯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 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欧洲直到 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地动仪内部的 “ 都柱 ” 就发生倾斜,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 方向的龙头张开嘴, 吐出铜球,落到铜蟾 蜍的嘴里,发生很大 的声响。 于是人们就 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 方向。 下面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 “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 魄生于日之所蔽 ,当日则光盈 , 就日则光尽。 ” ———— 张衡 《 灵宪 》 月食 为了表达世界人民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仰慕与敬重,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就是以张衡的名字命名的。 环形山的月面坐标是:东经 112176。 ,北纬 19176。 僧一行:创制黄道游仪,用它首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僧一行测算子午线 僧一行:世界首位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 一行在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制造、大地测量、编制《大衍历》三个方面。 尤其是《大衍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受到世人的称颂。 僧一行 郭守敬: 我国元代杰出的科学家。 他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在天文、水利、数学、测绘及仪器仪表制造等方面成就卓著,有二十多项发明创造领先当时世界水平。 正由于他的辉煌成就,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 郭守敬山 ” ; 1977年,又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 2020号小行星命名为 “ 郭守敬星 ”。 郭守敬以其所作出的多方面的贡献造福社会,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有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金属轴,支撑着整个观测装置,使这个装置保持着北高南低的形状。 这是我国首先发明的赤道装置,要比欧洲人使用赤道装置早 300年左右。 郭守敬:简仪 浑仪是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结构复杂。 郭守敬富有创造性地制造了简仪,简仪从复杂的环圈交错中解放了出来,简化了仪器的结构,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 300多年。 简 仪 郭 守 敬 郭守敬编制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 《授时历》 ,它被沿用达 400 年之久。 《授时历》的精确度很高,以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值与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所采用的回归年值一致。 郭守敬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 “ 四海测量 ” ,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 ;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 539。 ;测定了 黄赤交角 新值,误差仅 139。 多; 九九乘法口诀砖(春秋) 春秋末发明了度量衡 (春秋战国)算筹 (元代)算盘 《九章算术》: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东汉的《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英文版 祖冲之: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圆周长与直径之比,称为圆周率,记号是 π . 祖冲之对圆周率 π 的研究成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