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之二内容摘要:
2)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布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的设置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这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 《 史记 》 记载:春秋末年“陶 (山东定陶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该材料反映出 ( ) A.中原市场繁荣 B.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工商业市镇兴起 解析 从材料中的 “ 天下之中 ”“ 货物所交易也 ”可以看出。 A 2.王建在 《 汴路即事 》 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全面掌握“市”的形成与发展。 “草市”指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B 3.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 而从下图 (西汉 、 唐和北宋的都城 )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 , 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 实际上反映了 ( ) 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 汉代的东西二市局促在城市一角,面积也较小;唐代的东西市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呈东西对称分布,面积比汉代大了许多,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已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反映出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 答案 C 4. 《 东京梦华录 》 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早市 )。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早市”普遍出现的时间。 C 5.下图是清朝 《 盛世滋生图 》 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6. 《 喻世明言 》 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 《 二刻拍案惊奇 》 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之二
相关推荐
的比较: 《 天朝田亩制度 》 《 资政新篇 》 产生背景 社会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作用 特点 相同 消灭 私有制 发展 私有制 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 强盛时期 1859年为改革内政,衰弱时期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主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区域集团化 全球一体化 重要步骤、途径 最后归宿 教学的启示: • 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现状下的具体表现,经济区域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又对经济全球化起阻碍作用。 •
2、(1,0) B( 1,0)C(1,1) D(1,1)2已知平面向量 a(x,1),b (x,x 2),则向量 ab()A平行于 x 轴B平行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C平行于 y 轴D平行于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3若 a(2,1),b( ,1) ,且 ab,则 等于 ()A2 B C2 D12 124已知向量 a、b 不共线,ckab(kR) ,dab如果 cd,那么( )Ak1 且 c 与
对,卡梅伦首相会不会为此 改变策略,为什么。 ◆ 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不会。 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赞同。 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活学活用 英国代议制的特点 产生方式 权力地位 国王 首相 议会 世袭 选举 选举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内阁首脑,掌行政大权 权力中心
2、称参数令 t ,点 M 是 中点,则 _12一、选择题1若 e1,e 2 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则下列四组向量能作为平面向量的基底的是( )Ae 1e 2,e 2e 1 B2e 1e 2,e 1 e 2 3e 2 De 1e 2,e 1e 22下面三种说法中,正确的是()一个平面内只有一对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表示该平面所有向量的基底;一个平面内有无数多对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该平面所有向量的基底
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 《 十二铜表法 》 ,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 3世纪中期之前,罗 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 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 性。 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成为适用于罗 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