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历史 必修3 同步练习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西用 ”的影响3据史载:1873 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 ,廷臣尤为反对。 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 ,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 这主要说明当时(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B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D “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4 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 中提出:“采西学” 、 “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 3、5 1905 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 认为, “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由此说明孙中山(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6 1915 年底,梁启超撰文说: “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A B C D7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 5、和文化9下列与下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10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 “变法不知本原”。 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 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C对中国社会进 6、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2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 (19 世纪)60 年代前的夷务 ,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13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 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 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此事件表明(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 7、改革幻想1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高呼:中国“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其思想核心是( )A批判清政府的腐败 B振兴工商业C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D重视传统道德15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16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 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最 9、、设议院、变法图存 D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19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 “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 1893年1898 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D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20 1901 年 10 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 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A君主立宪 B以法治国 C人 10、民主权 D契约立国二、非选择题21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 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 按照这样 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 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 )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 12、自谭嗣同仁学(2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D A D C D D D B D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C A D C D B D D C ( 1)韩愈的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 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2)认识的同:君主不是天生的 ,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 认识的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2016-2017高二历史 必修3 同步练习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