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历史 必修3 同步练习 第3课 宋明理学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其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 、 “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A道家学派 B道教C理学 D佛教禅宗4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 ,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5 “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与此观点最接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6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 3、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 ”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其目的是( )巩固封建统治培养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禁绝个人欲望A BC D8 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指出:“ 5、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12 “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 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13 2000 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 54 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 6、”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C “知行合一” 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14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 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 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 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B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C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D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 ”观念的继承和发展15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 8、泰山封禅大典。 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 这一变化说明( )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 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18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 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19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 9、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20 “不合时宜,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表道自然之理。 但其说与耶苏(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 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程朱理学思想传入西方 B进化论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C西方宗教思想传入中国 D启蒙思想推动中国教育变革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 10、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 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 18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 11、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宋朝“市民 12、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A A C D C C C B B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D A C B A C D B (1)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