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内容摘要:

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 ——转引自沈志华等 《 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 ( 2)为了 “ 后来者居上 ” ,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 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4分) 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历史实际发展 水平,超越国情。 2020年 广东卷 材料: 1958年 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 …… 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 (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 ①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②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③ 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课时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 P54)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 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讲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概述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 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及其意义。 (一) 伟大转折 二、 建设 新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与辉煌成就: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P54 主要内容: ① 粉碎 “ 四人帮 ” 后,政局逐步安定,国民经济仍处停滞状态。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基础) ③邓小平 《 解放思想,实事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的讲话。 (指导思想)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左”倾错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思想、政治、组织、决策。 ) 阶级斗争为纲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 建设 新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与辉煌成就: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P54 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4)伟大决策: (一) 伟大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二、 建设 新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与辉煌成就: 背景: 主要内容: 意义: P5 《 金榜) P87 ① 是中国 改革开放 和开辟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新起点。 ② 开始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③形成了 以邓小平为核心 的第二代中央新领导集体。 结论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 伟大转折 时间 背景 内容 意义 1927年 1949年 1978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大革命失败 由 阶级斗争 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由 乡村 转到 城市 由 城市 转到 乡村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中国特色道路。 ★ 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二) 对内 经济体制改革: P55 二、 建设 新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与辉煌成就: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1) 原因: 《 学案 》 P59 、 《 金榜 》 P87 2)内容: P55 ① 现实: ② 历史: 人民公社体制弊端 (高度集中,平均主义)。 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始于安徽、四川,后及全国) (原因、内容、意义。 ) ① 经营方式: ② 管理体制: ③购销制度: ④ 产业结构: 材料一 到 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 人均粮食产量, 1958年 303公斤 , 1978年 公斤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 1956年为 , 1978年下降为。 材料二 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以政社合一, “ 三级所有 …… 为特征的人民公社 …… 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 缺少自主权 ,干活 “ 大呼隆 ” ,分配“ 大锅饭 ” , 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 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高度集中,平均主义) 现实原因 历史原因 (二) 对内 经济体制改革: P55 二、 建设 新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与辉煌成就: 农村改革: 1)原因: 2)内容: P5 《 金榜 》 P87 3)意义: ① 经营方式: ② 管理体制: ③购销制度: ④ 产业结构: 废公社、大队 设 乡镇政府、建村民委员会。 变 单一化 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废统购派购制 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原因、内容、意义。 ) (二) 对内 经济体制改革: P55 二、 建设 新时期 中国特色道路的实践与辉煌成就: 农村改革: 1)原因: 2)内容: P5 《 金榜 》 P87 3)意义: ① 克服平均弊端,调动农民积极性; ② 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方向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改革。 (原因、内容、意义。 ) • 原因: • 目的: • 目标: • 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计划 经济 体制 严重 阻碍生产力发展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理解: 《 金榜 》 P87 • 实质: • 过程: • 意义: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全国、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调动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 为 对外 开放创造条件。 ★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理解: 续上 • 土地改革 (1950年 ): 《 学案 》 P61 (内容、经营方式、所有制。 ) •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年 ): (内容、经营方式、所有制。 ) •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 (内容、经营方式、所有制。 )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以后 ): (内容、经营方式、所有制。 ) • 土地改革 (1950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