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历史 必修3 同步练习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一观点产生于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5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相同点是(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反对教皇权威 主张“先定论”A. B. C. D. 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 ”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 圣经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衡哲在西洋史中谈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曾说“这个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及社会的性质” ,并用如下图表来说明。 下列图表中空缺部分应该是( )英国革命 4、人们对上帝的信仰10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11 1555 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斯堡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 由此 5、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 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12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 材料表明“新教育” (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1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7、建筑,文艺复兴也的的确确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 思想深入人心。 ”在“ ”填写较为恰当的是A平等主义 B批判主义C世俗主义 D浪漫主义18意大利评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 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 这是因为它A提倡人的自由,认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B激烈攻击基督教教义,体现了人性的尊严 C宣扬“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观点,提倡“人性”D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19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A. 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人感应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 8、 信仰得救;致良知20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 “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 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 但是那时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口号的。 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 ,来为自己壮胆。 摘编自叶廷芳18 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在欧洲的启蒙时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为百科全书学派普遍叫好,认为铲除了贵族的世袭制,每个人靠自己的本事, “学而优则仕”。 摘编自叶廷芳18 世纪欧洲 9、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三: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 据伏尔泰所著哲学词典载:1648 年,路易十四接见了随耶稣会士赴欧的中国人沈宗福,沈宗福向路易十四献上由在华耶稣会士所译的拉丁文四库直译的手稿,这就是后来 1687 年出版的巴黎官刊本中国哲人孔子,以拉丁文编写的中国人的学说。 材料四:工业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以“普济众生”为己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阳刚文化、强力文化,它是进取性的,是出击性的。 因为是出击性的,所以它要输出他们的文化,首先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 摘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