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历史 必修3 同步练习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最晚的是( )A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B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C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D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4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 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5 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 “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 3、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 ”该作品的风格为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6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 ,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在( ) 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 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8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中认为:“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 5、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 ”材料反映了(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C政府不再重视科举制度 D明末商人地位有所提高12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训九歌心。 ”此联纪念的是( )A屈原 B扬雄C李白 D苏轼13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 老子 B甲骨卜辞C 诗经 D 楚辞14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 6、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C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统一 D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地位15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士大夫、衣、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6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17 “桃园三结义” “大闹天宫”等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表明小说是( )A客观再现 8、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20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二、非选择题21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 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 如夔州(四川奉节) ,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到庆历年间, “人渐知读书”。 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 9、宋时,三河(河北今县) “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 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 ,他“独亲于学。 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 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 ,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 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 ,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材料三:北宋时, “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 11、文化普及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C A B A C A C C B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A C A C A B B A (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 ;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史实: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总之宋文化高度繁荣,陈寅恪实事求是肯定了宋文化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