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历史 人教版 必修3 单元检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2、术”。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5下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我国编写的一本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大跃进运动影响文化教育B50 年代基本扫除文盲C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D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6 1949 年 12 月,,中共明确提出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1958 年 9 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 4、分落榜。 1978 年再次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 但仍然受困于政审问题,所报考学校未敢录取,后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在广东实验中学任教,成为广东教育的骨干力量。 从余乃明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文革”严重破坏了国家教育 事业的发展,使大批青少年失去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1977 年恢复高考为一代人提供了人生转折和发展的机遇“文革” 结束后,错误的思想路线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奋斗在成才之路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A. B. C. D. 9 1958 年 4 月, 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 800 种。 5、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 5 300 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10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科技的发展B. “两弹一星” 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C. “文革”使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11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蛙 ,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 50 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 60 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 7、建设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13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14电视机以前体积大、质量重,大多数都放在电视机柜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机迅速实现瘦身,很多普通家庭都把它挂在墙上,电视机没了以往的“厚重” ,以往的“厚重”机型几乎无人问津。 B.“厚重” D.“时尚”成为国人 8、的一种追求15下面是中国 2000 一 2012 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 , 20 世纪 60 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 这表明导弹研制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17 1957 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 ,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 后来江“文化大革命”中被折 10、学校恢复高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 BC D20 1955 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 年 5 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 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 ”该讲话()为”教兴国”百”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非选择题21 ( 14 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反映,并影响时代的前行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 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其管辖区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 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 这些大学是具有 11、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 此外,它们不象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 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 12 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 随后一个世纪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萨拉曼卡创办了一些大学;14 世纪,在中欧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维也纳也建立了一些大学。 摘编自全球通史1500 年前的世界(1 )根据材料一,说明 1114 世纪大学教育的特点。 (4 分)材料二 1870 年后,牛津、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法律界和医学界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开始增设法律教授 12、职位,到 19 世纪末英国法律界有 11%是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而高级律师中则有 40%是牛津毕业生。 剑桥的医学教育比牛津发达,到 1897 年剑桥拥有英国最大的医学院,其医学教授是牛津的四倍。 1850 年剑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到 1900 年共有 161 名学生通过该项考试,这个数字比古典文学高出 20%。 1894 年剑桥又设立了机械科学荣誉学位考试。 摘编自易红郡19 世纪科学主义与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其主要原因。 (4 分)材料三 据杨东平先生统计: “1946 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 1952 年达到 为各科学 13、生之首,改变了此前以文法科为主的党校和学科结构。 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 12 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 ”摘编自大学的终结1950 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3 )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与作用。 (6 分)参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A B B A B B D C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A C D D D D D B 1 )特点:在教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合法性的自治团体;以文科为主; 出现在中心城市。 (4 分)(2 )发展情况:自然科学、法学和医学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 (2 分)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完善。 (2 分)(3 )特点: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重文轻工的状况,并在调整中不断适应和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对口培养专门人才。 (3 分)作用: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 (3 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